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已经超过而立之年整整两年了,并且丝毫还没有哪一方面要有所“立”的迹象。如同一株久未开花的植物,被人冷落,惭愧而寂寞。
三十岁应该是晓悟许多人情世故,懂得几多世间冷暖的。然而这一点对于我而言,却仿佛一道难解的方程式,虽然做过努力,却一直找不到答案。世事的变化,常常让我感到惊讶和诧异,于是也常常“前额亮晶晶的,瞪圆了眼睛”问道“是这样的吗”。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一直是我向往的境界,然而每次我的心都被张大的嘴巴,瞪圆的眼睛出卖了。成熟与老练就仿佛树上的高挂着的水果,怎么跳都摘不到,始终是一种诱惑。
三十岁已经过了幻想浪漫、憧憬爱情的年龄,应该有板有眼的过日子,像模像样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了。可是每天早晨匆匆忙忙赶在上班路上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一只觅食的鸟,为了活着要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寻找;每天晚上在回家路上看着自己被路灯拉长的疲惫而孤单的影子,就渴望赶快回到温暖的巢。一塌糊涂,灰头土脸,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日子大概再合适不过了。在这样的境界中,丈夫生日的那天,我居然灵感迸发,为他作诗一首。写诗作为生日礼物,他是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我满怀得意与自豪的展示我的“大作”时,他瞥了几眼,来了一句:“还不如替我扫扫地呢?”仿佛一盆凉水,兜头将我的得意与自豪冲了个精光。短暂的失落之后,我只好自我解嘲:“对你这样的俗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丈夫摇了摇头,一脸的哂笑与同情,仿佛面对一个弱智的孩子。
高中阶段正是对爱情颇感兴趣的时候,面对学生们经常在随笔中出现的迷茫与困惑,热情与痴迷,我煞费心思的设计了解读经典爱情诗这样一个专题,当我声情并茂,油然陶醉的为学生讲解的时候,我发现这简直不像一个三十岁的人应该有的激情与热心。三十岁了,还没有呆滞和麻木,我为自己感到庆幸。
读池莉的文集《熬至滴水成冰》,我被其中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中年以后,我是如此地渴望懂事。”有所渴望就有所追求,就有动力。而立之年,我渴望什么呢?面对许多功成名就,事业有成的人们尤其是同龄人们,我越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浅薄与无知。以何而“立”,“立”于何处,这两个问题久久地缠绕心间。
繁忙而琐碎的日子,让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打点自己,打点生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几度绿肥红瘦之后,我依然像一艘没有目标的航船,在大海上漂流,盲目而困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我找到了心仪已久的许多书,仿佛一个饿了好久的孩子,突然看到一桌丰盛的饭菜,惊喜的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这不正是自己长久以来的渴望吗?常常羡慕别人的课堂可以妙语如珠,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精彩纷呈,原来每个人都可能做到的,只要努力。想起杂文作家吴非写过一篇《只要肯读书》,大意是只要老师们读很多书,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在想来我越发同意他的观点,一个老师只有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才有充足的底气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会稳稳地立于讲台之上。这样的底气一定由读书而产生;这样的底气要经久不衰,源源不断必须依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读书。
古人贵在“朝闻夕死”,我庆幸自己在尚未白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渴望,不用空悲切了;我更庆幸自己刚过而立之年,心灵尚未复杂,激情依旧满怀,用之“补牢”,为时一定不晚吧。
桌子上的一堆书,已经被我啃的只剩薄薄的几本,周末将近,我又一次开始计划购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