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今年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我来说,关于考研这件事来说应该有些许发言权。我看到很多文章批判“逃避式考研”、“被考研”,大致意思就是我们留恋校园这个象牙塔,我们想延迟就业,延迟踏进社会的时间。我想说,这种观点只是看到表面,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这些考研大军的现状,或许能让这种批判的声音能更温和一些。
首先讲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考研。 我是2015年上大学,专业是被调剂的,属于高校圈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冷门学科,学校也不怎么好,是中部地区某省会的普二。大学的第一堂课,我们专业的老师就给我们灌输考研的思想,当时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我们才开始,却给自己定了一条路,剥夺了我们追求更多可能性的权利。那时,2016年考研人数是177万。大二结束快上大三的时候,和自己接触比较多的大三学长学姐已经开始准备2018年的考研了,2017年我们专业的考研成绩非常不错,有好几个学姐考上了985院校,这给14级的学长学姐很大压力,同时我们也给予他们更多的期待和鼓励。2018年考研的人数是238万,比17年增加37万(17年突破200万)。因为大家报考的院校更倾向于往届学长学姐考上的学校,因此18年考研再创佳绩。当时在考研经验交流会上看到她们自信的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自己突然觉得觉得也很想挤进名校的大门,特别是在看到考上研之后,她们的圈子level上好几个台阶的时候,仿佛自己再也没有资格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因为自己是普二本科的学生,是“圈外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名校梦,在大三上学期选择好目标院校,2018年7月23正式投入复习,最终通过努力再加上部分的运气考上某985的研究生。
因此,总结来说,我个人考研的动机应该起源于一种“不服气”,因为我自认为我在我们专业的人当中,呆在图书馆的时间是最长的,我比他们都努力,而且我专业基础扎实,课外扩展阅读多,因此我也能考上研究生。我身边都是考研的人,我们班四十多个人,只有五六个人不考研。在考研的大军中,我们都知道有多艰难,因为坚持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一场心理战,你心理上得有战术,每个人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我身边的考研党,他们的状态是这样的:记得班上有一个女生A,为了能考到男朋友所在的城市,一直在努力的坚持着,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图书馆闭馆之后回宿舍继续挑灯夜战,她放弃了所有娱乐,每天做的是就是吃饭睡觉和学习。女生B最后一个月冲刺的时候整个月都是失眠的状态,而且白天一边哭一边背书,这样的状态还是坚持下来了。C同学宿舍四个人,三个人考研,一个考公务员,但室友不断一个接一个放弃,她也放弃过好几次,那时候休息了好几天,和朋友出去逛街,一起在网上投简历,让他放弃找工作继续投入考研的原因是:自己的专业在投简历的时候只能投那些不限专业的岗位,一般都是行政岗,大专学历也能干,那么自己的本科学历又有什么优势呢?而且工资一般只能够吃饭和租房,日后必是月光族的生活,连奶茶自由都实现不了,这样对得起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吗?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不断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在反复动摇中不断与自己的内心抗争,这是考研人的常态,因此,“逃避式考研”的说法背后忽视了考研人真实的状态,只是从表面上解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大军中,学历层次以双非居多,这源于就业歧视,我们不得不承认就业中的高校歧视,很多企业在网申环节已经自动刷掉双非的简历了,更有的职位直接注明需985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我们真的不是逃避式考研,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就业,为了获得平等的工作机会。我暑假以正式员工入职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双非院校毕业生所受到的歧视。一同实习的是某211研究生,领导误当成985,对她们寄予厚望,相反对于我这个正式员工却百般挑剔,每次开会对于我提出的工作意见根本没放在心上,我也能感受到她们自身所持有的优越性,就是不是妄自菲薄我也会变丧。最近研究生开学,我在排队报道领资料的时候,前面的小伙伴刚见面就相互问本科毕业院校,后面站着的我真是一脸尴尬。所以说,“逃避式”考研真不像有些人苛责的那样,看看身边的考研人你就能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