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我和家长成了闺蜜

【《给教师的建议》过关作业2019上】

我和家长成了闺蜜

——说说星星一班的家校故事

2018年8月底,一个800人、18个教学班的学校,教师才31个(休产假的老师除外)!在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我,作为学校教导处的唯一负责人,毅然决然地担起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一星期16节课。

开学之初,我第一时间开始了教室文化建构:班名、班诗、班歌、班呼、班级口号等。然而,接下来学校的、教学的、班级的一件挨着一件的事情,好几件事情叠加来袭也是家常便饭,这让我怎能应付得了?但即便这样,我内心的一种声音从未减弱,那就是:课堂、学生永远都是我的主业,工作再忙,课堂不能应付、学生不能耽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到了借力,向家长借力。

向家长借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要有足够的情感投入,将心比心,才能取得家长信任,让家长成为班级合伙人,与家长成为好朋友。于是,我们的家校故事就开始了——

一、 读家教书

白天我给孩子们读书讲课,晚上给我给家长读书。从去年9月3日开始,截止到本学期结束,连续300天在荔枝APP分享,我给家长读完了四本家教书籍:《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好懂好用的心理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现母亲》,累计字数达80万。现在受益的人越来越多,荔枝电台收听人次达5.6万。

一个学年来,我的夜读更像是一所家长夜校。家长在听书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长被80万字的专业家教书籍滋养,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底气了,更有科学的方法了。

二、写家校信

2019年初春,一股新教育的春风吹遍了我们孟津县。我所在的孟津县平乐镇中心小学也被选入了新教育第一批实验学校。于是,开始阅读学习新教育一些书籍,践行新教育十大行动里的一些做法。其中在家校合作共育行动中,我就进行了写家校信的尝试。

一学期来,我给家长写了十二封家校信,累计字数将近两万。在信中,我给家长谈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谈班级工作的具体安排;谈家庭教育等等。家校信,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写着写着,我和家长的沟通就顺畅了。

三、 劳动教育

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班每月一事扎实开展:三月份进行了“种春天”,一人种植一两盆绿植,见证植物的生长。四月份每个孩子都在家养蚕。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着一个个小生命的成长与蜕变。五月份我们的主题是“我爱劳动”,孩子们每天在家做家务,20多天的坚持,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成为班级合伙人

有了我持续的感情投入,家长跟这间教室的连接也越来越多。

每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我们班都有热情的家长做志愿者,他们自由结合,组成劳动小组,有的负责擦窗户,有的负责擦风扇,有的负责涮洗抹布……大家干得不亦乐乎。

四月初,学校让班级整理教室文化墙。我们班的家长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批灰刀,买来了钢丝球,把教室墙壁上残留的污垢清理一新,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装饰了教室文化墙。

再后来,我们班的节目排练,我外出学习时候的课前看班,都是家长来完成的,而且完成的质量高。

一个学年结束了,孩子们顺利从一年级毕业了。但曲终人未散,和家长的友情长存。我的家长就是我的一群闺蜜朋友,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运用苏氏理论分析:

家校故事里的第一个故事:给家长读家教书籍,就是希望能达到苏氏家长学校的效果。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84条我们的“家长学校”里说: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为此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所以,也是正因为此,我开始给家长读书,希望通过聆听我的家教书籍分享,来掌握一些教育学的知识,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第99条里也谈到)。

第二个故事:写家校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99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达到这种一致性呢?

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个家庭里都过"书籍节"。到这一天,家长们给儿童买一批小小的藏书。在别的节日里,也给孩子们买书。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

而我给家长写信,推广阅读也是一大任务。在与家长书信交流中,家长给孩子们买书了,家长也开始读书了。

第三个故事:劳动教育。

苏氏说:我们都要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我们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想让子女成长为关心体贴别人的人,让他们把父母当成世界上最亲爱的人,那就必须使他们把全部生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用高尚的思想和动机去激励这种劳动。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

开展每月一事,让学生养花养草,养小动物,做做家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