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郁闷+气愤):妈妈,XXX说要送我一支笔,但是他又不给我了,他说话不算话。
妈妈(忙着自己的事):哦,是嘛?他不给你这支笔,让你不开心了。
宝宝(认真):他说话不算话,找他妈妈。
又是找妈妈……每个妈妈都得是超人!
妈妈(专注):他确实应该给你,可是你觉得他想给你吗?
宝宝(沮丧):他不想。
妈妈(专注):嗯,他不想,所以最后没有给你。那么你觉得,决定他最后给不给你的,是应该不应该,还是愿意不愿意?
宝宝(郁闷):愿意不愿意。
妈妈(了然):嗯,是啊。那他为什么不愿意给你了呢?
宝宝(展开笑颜):因为我们两个上课抢球的时候特别激烈,他就不想给我了。
看来是宝宝抢赢了~( ̄ ̄~)(~ ̄ ̄)~
妈妈(眼神飘走):嗯,你找到问题的关键了。
能够看见他人情绪的人,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给出的方法,都是在教我们看见情绪。比如说,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人家哭了,怎么跟孩子说呢?“玩具是别人的,你不应该抢别人的东西”“快还给他”,这样的道理和命令不能改变孩子想要玩具的需求,只是在用权威让孩子屈服,尽管当时有效,但孩子越大就越无效,还会破坏亲子关系。书中说,应该引导孩子看见他人的情绪,“你拿走了玩具,他哭了,他现在很伤心,你伤心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改变一个人的,是人对待同类天生的同情心,不是后天发展出来的“道理”。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还不足以表明“感觉”是多么重要吗?
没想到,第二天娃就把这条用上了(见“我不想上学之二”)……
孩子真的很会学习,都是lightening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