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丫在公园玩泡泡,一小男孩看着泡泡冲过来,俩两岁的娃一言不用便玩在了一起,俩妈自然也就聊了起来。
“她说话真好,我娃现在还啥都不会说呢……”
“女孩的言语发展是要比男孩子早些,他应该可以表达了,可能就是说不太清~”
“不是不是,他真的不太会说……”
少顷,小丫跑来,要她喝了一半的酸奶。小男孩也过来想要,妈妈一把拽住他“不行不行,你牛奶过敏,你喝不成!”然后,抬头忙跟我解释“他一喝就满脸满身红疹子,痒得厉害,还不容易褪!”我忙跟着,嗯嗯嗯。但是看起来,我理解了,小男孩还没有。
孩子仍挺着身子向小丫的方向扭动,嘴巴里“哟哟”的出着声儿。
小丫抬头看我,“弟弟怎么了?他生气了?”
我蹲下,一手环抱小丫,一边解释:“弟弟想喝酸奶,可是他喝了会不舒服,所以他有点不满。”然后再跟小男孩说:“你想要喝是吗?”
他妈妈说:“没有没有!他就是闹。”
我抬头:“他说‘要、要’……”
他妈妈说:“啊,我都没听懂……”
……
聊的时候,提到孩子脾气不好,总是打妈妈,怎么说他好像都不听,你在后面喊他,他就故意假装听不见,继续干他的事情……
想来,不是孩子的错,自己的表达大人听不懂,需求也自然不能好好满足,那么当孩子的,自然也就不会去听大人的话,着急了,他一定打你!
但这当然也不是妈妈的错!全职一人带孩子的妈妈,已有很多苦楚,而孩子的过敏和表达,自然会造成更多的困难,所以,对她而言,当妈的辛苦一定又重一份!
对于妈妈跟孩子而言,他们之间好像缺少一个环节,一个沟通的、翻译的、理解的环节,让彼此双方知道对方到底在表达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如何满足……简单么?一点都不!这世上,没有谁生来就是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甚至没有一个人敢自己拍着胸脯说理解自己,不是吗?
你跟你的孩子之间,缺少一个翻译!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里,刘烨跟儿子诺一的那段导致刘烨最后踹门而出的“独处时光”吗?
诺一一遍遍的吸引爸爸的注意力,开始用很好的行为,“爸爸,这是什么?”“爸爸,你看这是飞机……”,未果。之后,诺一开始把飞机往爸爸身上、头上“撞”,用手里的玩具作出我们看起来“熊”的举动……所有的这些行为,如果翻译一下的话,很简单就是一句——
“爸爸,我想跟你一起玩,你陪我玩一会儿吧?!”
然而,没有人把这样的话,翻译给刘烨听。在刘烨和绝大多数的爸爸们看来,孩子这样的行为只是“无理取闹”的“求关注”!!
一个人为什么要求关注呢?一个孩子,一个明星孩子,几乎万千宠爱于一身了吧?他还要什么关注?
要来自父母的,要真正满足他的需求的,要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最重要和珍贵的——凝视、陪伴、微笑、看到!
我们没有声讨或者谴责刘烨为代表的爸爸的意思。因为事实上,他也用行为表达了他在那一个当下所有的意愿——
“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让我跟自己玩一会儿吧!”
可是,刘烨所有的心思都只用行为表达了,可是,孩子能收到吗?
不能!
因为,你跟孩子之间,缺少一个翻译!
你需要知道,当孩子一遍遍的把手里的东西,如同挑衅一般的扔下,他想要表达的是,“你看,我开始准备好接受,原来东西消失了,还会回来!”
你需要表达,“孩子,我很爱你,我知道你觉得有趣/我知道你有点烦怒/我知道你因为不让你看电视,所以相当恼火……”
你需要知道,孩子看似恶劣的行为只是在说:“嘿,妈妈,你快看我,你好久都没跟我做游戏了!”
你需要表达:“你做危险的事情的时候,我是真的很害怕的!我爱你,我害怕失去你!”
你们之间,需要一个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