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天寒地冻,炖碗羊肉汤,煮锅饺子,热乎乎地迎节气。腹饱肠暖,读几首古人这日作的诗,聊以消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白居易的乡愁。
唐时冬至是大节日,皇帝要祭天,士庶要祭祀祖,人们放假休息,远行人要竭力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冬至。
然而也总有节日奔波在外不得归家的人。白居易这天就在路上。抱膝对孤灯,只身伴单影,孤单寂寞得让人心疼。
今人似乎比白乐天幸运得多,年节寄外的人,何止百千万人,大家可以用手机视频音像以及各色娱乐度过节日,似乎有许多选择可以打发掉这一个晚上的时光。这是属于两姓旁人的善意揣测,只有寄外者能知道,时间可以被形形色色的热闹填满,乡愁却如影附骨,一刻不休地折磨着寄外人的魂魄。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种相思,两处相照。晚唐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是这等写法,笔法的错综带来格外感人的效果。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戎昱是中唐诗人,一向关注社会现实与百姓疾苦。杜甫晚年与他相识,两人三观相若,结为挚友。
这个至日,戎昱被贬官辰州。诗却是从去年的夏至写起,其时诗人在京城任侍御史,负责官员的监察工作,也不过一年,满心为民忠心报国的诗人就被贬出京城,外放辰州。对于一个理想坚定的人而言,升沉荣辱都很难改变他的志向,戎昱就是这样一个死心眼。这首诗就是他对被贬的心里话。穷荒不足畏,所思所虑,天高皇帝远,报国志难酬。“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戎昱的寂寞,是非关己身的寂寞,是大寂寞。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杜甫晚年流寓川蜀,其时,大唐国势远不复开元盛世的面貌,百姓的安宁和乐的生活被安史之乱彻底改变。老杜一生爱国忧民,晚年情怀更是激烈。位卑未敢忘忧国,每逢佳节更忆君,这一首节日作品也是这样。
穷愁,为客,且独老,这样煎熬不堪的日子,老杜已过得太久,久到,坚忍刚毅如老杜,也禁不住发出“泥杀人”的悲呼。
这个冬至,这里下了一场大雪,雪后,暮年的老诗人拄着拐杖爬上山顶,临谷远眺,所见无非白雪茫茫,长江远远流入大荒,帝都渺远难寻,曾经在紫宸殿上朝下朝那些往事,杳杳如梦,几乎让人怀疑它们从未发生;今时的紫宸殿,官员们上朝下朝是否如当年一般,郑重庄严,只有佩玉的叮当声和着整齐的步履?怀念,惦记,都是伤痛。时空的阻隔,更是加深了内心的伤痛。寸心已是极短,老杜却连极短的寸心也留不住,寸心再折,零碎无数,痛彻至极。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批评王安石新法弊病。受御史谢景指责。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于是被派任杭州通判。
熙宁五年,杭州知州沈立,牡丹花爱好者,于牡丹盛开之日,邀请苏轼到吉祥寺赏牡丹。苏轼在《牡丹记叙》中记录了这件事:“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皂隶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
这次赏花之后,苏轼又不止一次去吉祥寺赏花,他有《惜花》诗:“吉祥寺中锦千堆,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咍(咳,嗤笑)。岂知如今双鬓摧。城西古寺没蒿莱,有僧闭门手自栽,千枝万叶巧剪裁。就中一丛何所似,马瑙盘盛金缕杯。而我食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夜来雨雹如李梅,红残绿暗吁可哀。”
苏轼大概被吉祥寺的牡丹勾住了魂儿,冬至这天,也跑来看牡丹了,“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大概是喜欢吉祥寺的牡丹喜欢到了极处,花虽未开,但在诗人的心里,早已经开得蓬勃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