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何物?
「心」指「生命体所有意识和行为的集中表现」。
比如,「我」想要吃饭,首先,「吃饭」是生命体的生理本能,但需要吃什么,却是「心」的选择。
能够驱使生命体做出某种行为,或者进行思考等活动,这就是「心」。
二、心从何来?
「心」是生命体一出生便具有的吗?
并不是。
「心」的由来是「空」,「心」随着生命体的诞生而出现,但初始形态是以「空」而存在。
三、心由何造?
既然「心」最初是「空」,那「心」是由什么而筑造的呢?
「心」自出现起,便开始接受外界的信息,由「时间」、「经历」、「经验」一同筑造。
以「时间」作为材料,不断堆砌「心」,让「心」具备雏形。
「心」每天都要接受无数来自外界的信息,「时间」把这些信息整合,不论好坏与否,全当材料筑基。
当「心」具备一定雏形,以「经历」去打磨,「心」随着「经历」而打磨成形。但是,有怎样的「经历」,「心」就会有怎样的形状。
「心」有了固定的形状之后,如果想要让「心」更接近理想中的模样,就要以「经验」而「雕饰」。所谓「经验」,从「经历」中反复思考而提取最精华且重要的部分,以此「雕饰」于「心」。有怎样的「经验」,「心」就有怎样的模样。
故可知,人生一路所经所历,最终决定了「心」的本质。
四、心之化何?
「心」生而为「空」,因为接受了太多外界信息,而初步筑基成形。
将「心」周围的环境视为一个大圈,而这大圈中的信息是筑造这颗「心」的关键。
有怎样的环境,就会有怎样的信息,这毋庸置疑。
故可知,「心」之坏或「心」之善,无关于「心」,而在乎「外界」。
万事万物皆为心之所化。若「心」坏,万钱珍馐也无味,所见诸般皆无生机,皆暗淡无光;若「心」善,一箪食一豆羹亦有其乐,所见诸般皆盎然生机。并不是味觉或世界变了,外界并无任何变化,只是心之所化各异。
故可知,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世界」。
「外界」筑造了「心」,而「心」又造化了「外界」,可知「外界」与「心」相对而存,形成某个平衡。
若疯狂探究内心,而制约被打破,世界也随之崩塌。
五、心不可自愈。
「心」的筑造本身依靠「外界」,相对的,「心」的愈合也同样依靠「外界」。
比如,同学朋友的安抚,老师父母的疏导等,这些都属于「外界」。
当然,如果想要依靠自己的「心」来愈合「心」,这荒谬得不成话。
「心」在不依靠「外界」的情况下,如何试图自愈?通过不断自我暗示或自我鼓励。
那么,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是否属于「内在」,答案是不属于。
「生命体」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心」与「心」的对话内容,都属于「外界」信息传递。
那什么才算是「内在」呢?我给「内在」的定义为「不包含任何外界信息的生命活动」。
比如「呼吸」和「心脏的搏动」。
所以知,「心」不可自愈。
六、心可以善。
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心」的由来和形成都是因为「外界因素」。
然而,我们无法决定外界因素是好是坏,但我们可以换个环境生活。
如果在当前的环境生活,「心」变得不开朗或沉抑,那就抓紧换个地方生活看看,到积极乐观的环境去生活,去接受乐观积极的信息,这样「心」就可以善。
「心」可以被「外界」而坏,同样的,「心」也可以被「外界」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