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我以为希望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
在约翰卡特曼《爱的博弈》中,我知道了”希望“是减少冲突促进交流的重要词汇,像魔法小精灵魔法棒上的那颗小星星。在卡特曼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百位情侣夫妻的争吵后,给出了戈特曼-拉波波特蓝图。这个蓝图法则有一条就是学会使用“希望”这个词。
将“回家就乱扔袜子,你能不能爱干净点”换成“我希望你能收好袜子吗”
将“别生闷气”换成“我希望你告诉我怎么做”
将“不要无视我”换成”我希望喝到你的注意“
这个神奇的词,将消极的表达问题,批评的态度转变为了积极的的,正面的需求。我们在看到伴侣不合时宜的行为,孩子不乖的吵闹的时候,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不要怎么怎么样!”。这样消极的表达问题在于它很像批评,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建设性批评”。批评只会引起别人的防御之心,从而阻碍问题的解决。无论你们多么的信任彼此,没有人能做到受到攻击后不去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发现,当我们与人争论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把他人看做自己的对立面。我们认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乘,贬低对手为品行不佳之人。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将这种趋势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每次感到消极的情绪时候或提出要求批评的时候,背后肯定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希望”这个神奇的魔法棒,就是将这隐藏在指责背后的期望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的情绪,朝着身边的人大吼我看不下眼的事情。我很不喜欢自己这一点,同时也很想寻求改变。
当我在《脆弱的力量》这本书看到,希望不是一种感觉和情绪的时候,我感到惊讶。
当我看到希望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思维方式的时候,我想到我可以训练我的大脑教会他这种思维方式,这样不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陷入发火和争吵中了吗?
我开始查阅查尔斯·理查德·斯奈德(C.R.Snyder)的研究报告,他是临床研究、社会、人格、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国际著名的研究者。报告中讲到,希望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过程,情绪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实际上,斯奈德博士认为希望是由目标(goals)、路径(pathways)和代理(agency)三个要素构成。简而言之,希望产生的三种情况是:
● 我们有能力去设定现实的目标(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
● 我们能找出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包括保持灵活的状态,拥有挖掘新的抵达目的地的路径的能力(我知道如何到达那里,我能坚持到底,不怕失望并且越挫越勇)。
● 我们相信自己(我能做到)。
希望,是一项思维模式,即相信自己能做到是这一思维模式的核心。他是正向的,积极地,所以他会将消极的批评,建议,指着这种表达转变为正面的需求。
我们家庭驾驭出来的孩子纳粹礼非常弱,有种“理所当然”的特权意识,特权意识是指“只要我想要,就要得到”,这是我应该得到的“,而希望思维模式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改变一个词,会改变一个思维方式。改变思维方式,会改变行为,改变行为,会改变习惯,改变习惯,会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