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文明长久传承的载体。正在崛起的中国,再度面临巨大的历史性飞跃,重返经典、重塑经典、再创经典显得尤为必要。当代中国不少政治家正在把经典重新引领到当下,为治国理政提供文化资源和智慧资源。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
何为经典
班固《白虎通义》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而中国学术之渊源,其一为古代之宗教哲学,其二为政治机关经验的王官之学,合此二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我们这里所讲的经典,不是笼统所讲的诸子百家的哲学理论,而是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重大影响的著作思想。
在此,我仅发表自己对于经典的看法。古有专门,而无通学。在我看来,诸子百家中数儒家、道家、墨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首先是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而今看儒家之书,大多推崇教化。而儒家对中国在社会方面的作用有三:1.重人与人相和亲。2.重中庸。3.重恕。秦亡汉兴之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然要兴起教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儒学正式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观治化升降,以为最古之时最美,是谓大同;时代渐降则渐劣,谓小康;然则更劣于小康,必为乱世也。
其次是道家。道家代表为《老子》,旨在无为,秦亡汉初需休养生息,道家之说颇行《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今分论诸家,皆以道家为首。
而墨家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在我看来是极其显著的: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很大原因受墨家影响。
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于个人而言:
1.传承美德
国学经典中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信己可以成圣贤,故一心修行。信世人皆可以成圣贤,故诲人不倦。欲以圣人之道化天下,故明道于世。欲以圣人之道传后世,故传国学经典。通过了解国学经典的人文内涵,可以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我们的心灵,孕育淳朴的民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自私任性的孩子变得谦让,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指南针。
2.健全人格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自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改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董仲舒也提出“德日起而有大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恬淡,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该在追求感官的享乐中消磨志气。“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则众星共之”、“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强调伦理教育、品行修养是第一位。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圣贤们以内心世界的丰富充实,从而使生命的价值意义得到升华,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出现浮躁、好逸恶劳等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于国家和社会而言:
1.道德的力量
习总书记说:“抛弃根本,丢掉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的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发端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不同学术文化思潮的洗礼、激荡、筛选、陶铸,而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道德文化体系。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是东亚文明的标志,而且它对西方的文明也有重要的影响。西方一些学者在反思西方文明的局限时曾呼吁“光明自东方来”,当代西方社会需要用儒家传统道德来医治。这表明儒家的传统道德,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文化对于抑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转变社会风气,保证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转,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并且产生了巨大的道德力量。
2.立国之本
入则孝,出则悌。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和谐,其渊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社会的普遍的敬老爱幼之风。仁爱不仅是对个人的最高道德要求,古人还把它当作一种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主张实施仁政,以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协同万邦”始终是中国的核心理念。《礼记》上载孔子之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仁爱精神的再进一步扩展,也扩展到对物,对自然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物。”,记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说对自然界、对物也要看作人类的朋友,采取爱护、爱惜的态度。这对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也有积极意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着积累的重要意义;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提醒着我们居安思危,如履薄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全球化意识的显著体现;“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告诉我们要听从群众呼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而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适合我们的道路;“天下之大,黎元为先”所以改善民生是首要任务;“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主要矛盾而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多人民的力量,所以亿万万同胞团结一心,为着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为建设法治社会提供启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如何学习经典
1.“六经注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广泛阅读国学经典作品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论语》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中庸》说的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大学》教会我们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广泛吸收国学经典中的营养,种下文化的种子,是我们学好国学经典的第一步。
2.“我注六经”
经典表达的是古代先哲的深刻思想,理解它,需要时间也需要体会。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主动调动自己的各种经验和体验,让国学经典的营养活化和内化为我们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蒙以养正,圣功也。”用先哲们所感悟出的道理解决自己所遇见的问题,让前人的话语与现实的处境相融合,出现新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