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的审美魅力

风俗画的出现,标志着绘画题材领域异军突起。

风俗画家从日常生活、乡风民俗中,发现了以前的画家未曾发现的诗意和美。在欧洲,十六世纪的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是这方面的先驱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风俗画则滥觞于唐代,至两宋作品大量流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色彩斑斓,誉驰千秋。三教九流、舟车市井,具有当时社会生活史料的价值。

文学注定与风俗画有不解之缘。这是文学风俗画。《诗经》、荷马史诗,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真实、生动的画面。文学不同于绘画,它可以在更为整体的、综合的意义上去再现生活,使用时间和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不能不在一定的乡风民俗中生活;愈是显示了生活丰富的色彩和情调的文学作品,才愈具有移风易俗、陶冶性情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文学风俗画,是形成小说艺术美的因素之一。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基于历史事件写成的风俗画面”是“小说家的诗”。因此,大凡高明的手笔,即使是有限的篇幅,写人叙事也总竭力避免直达主题,而能盘旋委曲,或点缀、或穿插,或浓墨重彩、或淡毫轻墨,绘风俗画面,写人情世态,泥香土热,趣远情深。风俗画面比曲折故事本身,别具一种引人流连、反复吟味的诗美。确实,叙述的过分直线性,于发抒臧否,传达题旨,固然痛快淋漓,却失去了许多生活固有的情趣和风致,损害了作品的美和力。

文学风俗画是一个包蕴丰富的概念。民情、世态、风俗、习尚、礼仪、信仰,乃至衣饰、居室的形式,语言风格、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等等,由此组成呈现独具风格的民族、地方特征的生活画面。地方色彩,如鲁迅指出的能增强画的美和力;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也才能形成文苑彩丽竞繁、百花齐放的景象。地方色彩甚至成了不同流派、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标志之一。

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面,增强了叙述的生活实感和现实空间感,并且透露出“时代的生活和情境”,风云变幻、世态沧桑。文学风俗画的审美魅力,首先就表现在这里。

风俗画的美学价值,还不只在于认识论、社会学以及民俗学方面。叙述的生活实感和现实空间感,是引起美感的重要契机。有着鲜明地方色泽的日常生活、风习画面,使亲历过的读者觉得亲切、真挚,未曾亲历过的读者感到新鲜别致、开拓眼界,意趣横生。一般的读者,对表现异乡风味、独特生活情调的小说作品,总怀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生活实感和现实空间感的叙述,呈示别具一格的民族、地方色彩的人情风俗画面,使读者因对生活某种新的发现产生欣喜、兴奋之情,在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神游,始终兴致勃勃。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风俗描写打破了叙述过分的直线性,对短篇小说来讲,不但有益于篇幅虽短小却显出境界开广,舒卷自如,使读者兴味无穷,流连盘桓,深味妙悟社会、人生的真谛,领略生活的情致和韵味,而且有益于形成叙述本身不同节奏、气氛、速度错综变化的形式美。

文学风俗画,不是对于奇风异俗的猎奇,也不是作者外贴到作品上的东西,它的审美魅力通过作为作品的有机存在表现出来,起着为刻划人物,提示主题服务的作用。它为刻划人物服务,或作为背景存在,或是性格发展的必然性的交代,或直接成为人物行动的契机,或间接烘染,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短篇小说中的风俗描写,一般是点缀、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却也不尽然。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风俗习惯中生活,一定的乡风民俗又熏陶和培养着人的独特的性格、心理和气质。人物的行动,由此有了生活和性格内在的必然性,从而使我们觉得可信、可亲。文学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又正主要是通过塑造活生生的人物,通过人物独特的性格及其和情境的冲突体现出来。

生动、传神的文学风俗画,不只是有利于凸现作为个体的人物性格特点,还往往表现出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风俗习尚,待人接物,甚至不起眼的衣饰、居室形式,一件物事,一纸窗花等等,也能透视出民族的性格、心理,画出民族的性格美和灵魂美。

渲染气氛、传达情绪,是形成文学风俗画审美魅力的又一因素。如法捷耶夫说的,“传达情绪,是艺术最魅惑人的性质之一。”

渲染生活气氛、情调,有时比直接服务于塑造性格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气氛、情调,体现艺术形象、画面所具有的能引起审美主体不同的情绪体验的性质,是作者的感情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谐和统一,形成内在意蕴和外部环境,情景相入、物我交流的艺术有机整体。情节在一定的气氛、情调中开展,人物独特的性格、命运在一定的气氛、情调中演示,并拨动读者的心弦,或悲或喜,或泫然,或扼腕。自然,风俗画气氛的感情色彩,可以和人物的性格、命运同一调子,也可以是相反相成,冷暖相济,悲喜相佐,后者是运用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子语)的手法。

风俗画包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作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去彩绘风俗。既可以写婚丧礼仪、节日活动来表现民情世态,也可以在风景画面中点染出风俗画的神韵;既可以聚三教九流于同一空间(如茶馆、酒家)描摹民俗风习,也可以通过能社会政治事件的描写透露出民情风俗的变化,妙运从心,随手多变。但是共同的要求,风俗描写须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短篇小说创作来说,更是要求它与人物、故事浑然一体地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融汇于特定的场面和情节中,化为情节的血肉,起照见时代生活的面影、衬托性格、传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以独特的色彩和风致增强作品的美和力。这就要求作家深入到生活中去,把握生活的律动和特征、时代变迁、风俗演进,而又能凭高俯瞰,从生活的高处看取生活,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入”才能感知真切,“出”才能看得更加分明。有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鲜明的、富有审美魅力的文学风俗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生的一半也许已经挥挥衣袖与我say goodbye了,今天是三十岁零一天,依然没有出门。 一生没有多少个三十岁,...
    全零棱角阅读 983评论 2 1
  • 本来今天坐高铁去深圳上班的,可是今天台风,高铁停运了,去不了,不过挺高兴的,这样可以光明正大的休息多一天,明天再去...
    慧蘭阅读 126评论 0 0
  • “叮铃铃叮铃铃” ,正当小瑾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之时,她的室友打来了电话,通知她要提前一周回校准备答辩,结束通话后...
    315Amy阅读 42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