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成为不了美食家。
据说接受不来独食的人,一定不是个美食家。而我恰好就不喜欢独食。
有本书这么描述独食:“其实独食并不可惜,除了易肥之外。假如东西真的好吃,你根本不用看着杂志伴食,只需要专注地和食物沟通就行了。这种时候,点一瓶小酒,身心松弛地慢慢享受,你会发现酒菜的更多细节,更多层次,它们很容易在一伙人的谈笑声中被忽略被遗忘,而现在它们只为你一个人完整绽放。”
独自进食,食物只为你一个人完整绽放……光听起来就是个十分饱满充盈的享受过程。
再看之前很火的《孤独的美食家》一剧。男主人公西装革履,拎着公文包,穿街走巷寻找食处。等进了店家,把招牌菜点个遍,独自面对整份的诱人美食,咬到第一口就嘴角上扬,伴随每一次缓慢地咀嚼,频频点头:斯过以……
孤独的美食家……好像不孤独,就当不了美食家。真叫我这种不喜欢独食的人觉得眼馋!
可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凑,除去节假日和闺中密友约会外,总是无法好好享受一日三顿的餐食(其实就算是约会有时也无法享受,因为只顾着聊八卦)。工作,学习的人们,每天的生活通常三点一线,成群结队或是三三两两,好像谁都成为不了一个“正宗”好美味的食客。
尽管如此,我们对美食仍是有需求,有要求的。
这学期不知道是怎么撞了饿死鬼的运,美食突然幻化成各种形式闯入我的生命:读美食书,画美食画,看美食电影,甚至随便点开一个综艺节目都在介绍美食作家……于是我不得不对它表示关注,开始正视眼前出现的每一份餐食。这样一来,我逐渐提高了对食物的追求,逐渐做了美食的奴隶,跪求它光顾我的嘴巴似的……
但是想要在我的学校追求一种极致的,纯粹的美食体验是有困难的。
赶上中午傍晚的下课高峰,学生们蜂拥而出,以蚁速跟着大方阵缓慢爬行至食堂。就算到了食堂,矮个子的我总会被几个站在窗口前点完餐不肯走的高个子们挡得严丝合缝……在这种浩荡的场面里若是想象着我独自一人在雅乐中吸食着一碗放在素雅餐布上的汤面,那是相当好笑的。
于是我决定……错开吃饭的高峰。要知道下课的学生总是饥肠辘辘,作出多忍耐一会这样的决定需要意志的支撑。
但是这样的忍耐后享受美食,就一定是深刻的,认真的……也是这种认真,才让我发现原来对饮食而言,孤独不是一种人身状态:独自一人或者相伴而行。这种孤独说的是人精神状态的片刻封闭……
封闭在美食的体验中不得自拔,神经兮兮地和自己对话,内心os极其丰富,严重时会心一笑,忘了身在何方……
你们以为胡说八道不要钱,所以非得拿出几个我为之卖命的校园美食做例子。而它们都是些十分常规,接地气,却在精神封闭中着实令人幸福感爆棚的美味。
第一份就是我不得不说的燃面。
提起这个,我和小伙伴总会相视一笑,这种笑总是出现在饿极之时,我们便懂了:爽一把燃面!(早先说过我不是什么“正宗”的美味食客,因此对食物的地道感一概不究,只喜欢描述我所感觉的,这道食物独一无二的味道。)
学校里做的燃面,面体粗细恰当,煮的劲道,端上来呈不深不浅的米黄,表面撒着芽菜,青菜花生碎和少许葱花。用筷子一翻搅,面条不断卷起盘底红辣油,涎水已经把口腔神经刺激起来。我们面对面夹起一束,面和芽菜葱花一股脑放入口中……
辣油子的浓郁迅速袭来,充满口腔。如此油重无水,口味上却一点不抢葱花的风采,齿间不时品到葱香。挑拣几颗大粒的花生碎入口便很容易唇齿留香……这种辣油和干辣椒不同,不会让你“火冒三丈”,火辣燃上口腔时,只需要吃上一口绿盈盈的青菜,一切百味化为零……
说实话,穷凶极“饿”时吃上的第一口,我便体会到了那种食物只为我一个人绽放的爽快,那是味蕾的满足在脑中如烟花一样的绽开。我竟忍不住会心一笑,在心中频频点头:好吃……
短促而漫长的十几分钟过去了,两个人眼前的盘子空空如也,干净得连一渣花生都不剩……我们从始至终没有交谈……各自沉浸。
我想我的对面虽然坐着同行的用餐者,但在我们享用美食的时候,我们的精神都是孤独的个体,我们的味蕾体验变得无须分享,只顾自地品尝,体会,享受。
这种饥饿过后的满足感畅快无比。
不过我并非无时不刻都像个饿鬼,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想避开人群大快朵颐……
如果遇上体育课下课,刚刚大量消耗完体力,疲劳得食欲衰退,这个时候来上一盘热辣的燃面实在不是个好的选择。
假若遇上食欲不振,我仍不会苦待了自己,一份沁爽的瓦罐甜粥是再好不过的美味了。
粥有什么好喝呢?我不赘述那些有益健康的属性……单单是在口味上,便可“以无味胜百味”了。除了白粥,不管入了什么食材的粥,甭管稀的稠的,没有说喝下几口便觉油腻不堪的。学校里的瓦罐粥有甜咸之分,我更爱甜味。银耳,雪梨,红豆,脆枣,莲子……毫不忌口。
用食堂的铁勺舀一满匙,直接入口,浓稠度在咀嚼和下咽两者间调和的刚好。喝粥时我往往也不爱与人交谈,总觉得粥一入肚,此味清切,洗去疲惫,勾起食欲,便要一口接着一口……
片刻,清粥见底。算是满意地果了腹,又不至于像吃光一碗米饭那样地撑得捧肚皮。只觉得肠胃暖暖的,嘴里清清的。
如果你把粥当成饭桌的主角,就也总是伴随孤独的。因为你无法在聚会的餐桌中心舀着一锅热腾腾的稀粥然后脸颊泛红地说:“来来来,咱们把最后这碗一起喝了!”
甜粥用瓦罐盛起来,热气散的慢,小小一罐,一个勺子空进满出,两个勺子同时便要在罐口儿打了架,说明这是不值得分享的。
如果精心品尝美味,才发现原来不论是什么食物,都是有细节,有层次的(就连难吃的食物也是)。你还可以和它们沟通,决定要认真吃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决定为你一个人完整的绽放。
原来这种饱满,充盈的体验,可以不必独食就能体会。
每天下课的人群从不见少,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嘈杂人群,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在窗口。可是饥饿难耐时静坐在美味无比的餐食前,就静默了,甚至因为美食忘记了周围人的存在。若是餐食好吃得不可救药,他们大可都封闭了精神,孤独享受着美味。
就好像你看《孤独的美食家》里的男主,剧情里的台词几乎都是内心戏,那是享受美食时一个人和美食的对白。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当你和你的同伴们坐在一起各自吃食,如果有长时间的沉默不语,那一定是每个人都正在封闭的精神状态里对着一盘面,一碗米,频频点头:好吃,真好吃。
由此见得,成为美食家不一定只是形影单只地出现在餐厅里。如果他边刷着朋友圈打发一个人的无趣,边有一口没一口地把饭菜往嘴里送,那简直也是对美食的大不敬。
美食是种孤独的享受,孤独的是你全心全意体会舌尖美味的心。
“味”本来就不是件十分值得分享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相当主观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让你神魂颠倒的味道,却不一定打动别人。
任何一次美食的极致体验都是孤独的,不管是高级西餐厅烹饪的牛排,还是学校食堂盛出的大锅饭……只要你肯享受,都是有它们存在的道理的……
对美食有着执念的我不知何时才能欣然享受独食,但是我清楚在这之前,也同样没什么人可以打扰我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