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分享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的选择、行动和学习,本期我们将会和大家谈一谈最后的三个方面:思维、努力和成功。
思 维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断舍离”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和趋势。因为它使我们繁重复杂的工作或是生活变得条理化、简单化。采铜认为,我们的大脑也是需要“断舍离”的。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那我们该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呢?
在《反脆弱》一书中有一个“林迪效应”,内容是这样的: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这段话虽然看似有些绕口,但是不无道理。我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短期的热点上面,倒不如把它们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事物上来的更加实在,比如“快餐式文学”,比如娱乐热点新闻。虽然我们一时间可以从中获取新鲜感,并保持极大的热情,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也就归于沉寂。
而与之相对应的经典文学、价值信息,则会对我们个人的能力提升、心智磨炼、正确判断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帮助。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主动过滤掉身边的信息噪音,只有经历过时间沉淀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推崇的。当然这里并非全盘否认快餐式文学的价值,只是说它们不应该占据着我们大部分的时间。
作者采铜也向我们推荐他的一些实用性建议,帮助我们过滤信息:
第一,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第二,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营销性质的信息;
第三,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第四,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简洁的表达能力是提升思维的一种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简洁并不等同于简单,而是处于一个合理的适度位置。多了,就会让人觉得啰嗦累赘;少了,又不能表达出全部的含义。
所以简化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点在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第一,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删掉,个人总结为两点,不重复和有根据。
第二,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和内涵,尝试去掉一些文字,之后看看哪些不会影响原先的意思。
第三,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系,并加以压缩归并。这一点其实与第二点差不多,只不过在发掘的过程中增加归纳,找出共性,更容易找到思路。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周密地思考问题并不容易。
第一个原因: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就是说我们容易把生活中的特例当做常规或是目标,然而结果往往是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第二个原因:“证实偏见”,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接下来往往只是佐证这个看法,而忽视了其他信息。
第三个原因: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也能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不过现实中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我们可以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利用矩阵工具,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
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组合。
比如以如何研制一款新的饼干为案例,如果没有清晰的思维,势必会这边想一个,那边想一个,最后是否有重复,能有多少种方案自己也不清楚了。而利用矩阵工具,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确定任务的维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口味、颜色、结构、造型等几个方面;其次,再对每一个维度进行细分;最后,把细分之后的类型进行组合,就会得到多种结果。
努 力
时间有时间的价值,行动有行动的结果,努力要有努力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区域,不需要同他人比较或是模仿,只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就好了。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天赋上的差异,可是这种差异并非像我们想象的如此之大。通过后天的不断刻意练习,我们就有可能从0到1,从新手到大师。所以,即使现阶段我们无法掌握、熟练运用某些东西,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努力不仅仅只是一种信念,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性的活动。
“木桶理论”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木桶可以容纳的水量。然而在生活或职场里,是否我们的短板就一定会限制未来的发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当下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全面发展,但它依然也在让我们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专业。
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长板,并努力、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达到精研。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利用额外时间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倘若我们一味的在自己的舒适圈中努力,那么这样的努力也是徒劳的,它并不会使我们产生质变。因此,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构建个人的阶梯挑战。
不过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只能维持三分钟的热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采铜给出了他的三点建议:
第一,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努力做事的过程中逐步了解、熟悉,并获得兴趣和热爱。
第二,提升浸润的深度,让自己专注到所做的事情中,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兴趣。
第三,增加互动,这种互动性会为整个过程增添趣味。
成 功
其实这一章节更像是写给那些感到前途迷茫的学生,以及初入社会的青年。
有学生向采铜咨询,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大学时光?采铜告诉他:关键是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探索者。作者也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主动试错,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等。
如何从大学走向社会呢?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1,正确地认识问题,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继续独立地思考,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3,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
4,提出的理论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并修正。
在第一期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采铜认为厉害的人需要具备四要素,首先就是要有独特性,因为心智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每个成功者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要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形成个人品牌,专注自己,结识更多优秀的伙伴,这样我们才能与成功愈来愈近。
好啦,《精进》一书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啦,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去一点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