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感冒(外感风热未解,三阳合病)
田某,男,14岁,以“发热1周”为代主诉,于2017年12月7日初诊。
现病史:患儿1周前感受风热后出现发热,体温39℃左右,伴汗出、头痛、咽痛、口渴、咳嗽,在当地医院求治无效,求诊于丁樱教授。刻下症:发热,汗出,偶咳,目疼鼻干,头痛,眼眶痛,咽干痛,便干,溲赤。
体格检查:T 39.1℃;无皮疹,咽红,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四肢关节无畸形。舌质红,苔黄,脉浮而微洪。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4×109/L,红细胞4.2×1012/L,血小板13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淋巴细胞百分比28%。尿常规: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0~1/HP;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肝肾功能(-)。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感冒。
中医证型:外感风热未解,三阳合病。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兼治,透解三阳。
方药:丁氏三阳透解汤加减。
处方:柴胡18g,葛根30g,川芎15g,黄芩15g,白芍15g,金银花30g,连翘15g,生石膏30g,防风6g,冬凌草15g,甘草6g。
中药配方颗粒4剂,每日1剂,分3次,水冲服。
二诊:2017年12月11日。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头痛等诸症皆减。上方去石膏,继服3剂。
三诊:2017年12月14日。体温稳定,诸症皆消。
随访:1周未见复发。
按:本方证乃太阳风热未解,而化热入里之证。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痛。本例患儿感受风热之邪,旋即入里化热化火,侵犯阳明、少阳二经,形成三阳合病之证,舌质红,苔黄,脉浮而微洪皆为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之征象。治当辛凉透表,兼清里热。方中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外透肌热,凉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助葛根外透郁热;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助君药疏散风热;黄芩、生石膏清泄里热,俱为臣药;冬凌草解毒利咽;白芍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防风发郁火;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本方药少力专,药证相符,谨扣病机,故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