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作家文澜珊携长篇小说《山河故人》来到上海市黄浦区大隐精舍,开启了题为“如何在写作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文澜珊小说《山河故人》讲起”新书分享。活动由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承办,元宇宙文学社协办。

特邀中共上海市党史学会红专委执行主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曹天风,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虹口区文联副主席、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袁兴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刘艳丽,上海市杨浦区新联会副会长、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代表、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微徨四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出席活动的还有中国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管崇光,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罗毅,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闻广播AM990频率记者周显东、上海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世纪风采》杂志前主编郑斐,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会员、书画家郭光林及应俊、徐玉华、周维、崔文燕等众多书友。活动由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王子园主持。
主题分享环节,作家文澜珊以自己的长篇小说《山河故人》为例,阐述何谓“精神世界”,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讲述在文学创作中创建精神世界的必要性。

她说,“精神世界”其实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文学和哲学密不可分,文学如果没有哲学的帮衬,写出的东西会相对浅显,只有加入了哲学的成分,才会使作品更加深刻。而构建精神世界,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完善内核所需;另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克服挫折所需。甚至可以说,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作家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比如《西游记》,无论你把它拆解成什么形式去展现,影视剧、话剧、游戏等等,它都是西游的世界。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构建出了他独有的武侠世界。而我的《山河故人》构建出的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地区的世界,是一个苦乐并存却相对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部时代回忆录,不论你是几零后,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熟悉的身影,亲切的画面和感人的瞬间。

小论坛环节,四位特邀嘉宾依次对文澜珊的《山河故人》作了点评,其中,上海市虹口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艳丽说,听到文澜珊讲完这本书的创作过程,觉得非常不容易,一个人能坚持在十五年内完成这样一本书是一个壮举,她一定拥有女性坚韧不拔的精神,因而非常感动。这本书它扎根乡土,让记忆成为了根基,书中写南河滩村的土房落尘、鼠患,压水井旁的劳作,这些细节是作者把童年的记忆转化成了文字的血肉,比如红莲抹墙,海兰啃墙皮,这样的小场景,让读者读起来有触感、有气味,让读者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年代。陕西方言的运用,不只是为了真实,更是作者和故乡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结,这个联结让文字有了自己的呼吸。

中共上海市党史学会红专委执行主任曹天风说,“黄土藏海”是《山河故人》的生命底色。渭北平原的南河滩村的男女老少没见过海,孙家四个孩子的名字却都带“海”:瘫痪的海峰用双脚在土坑里书写倔强,被忽视的海兰以画笔将黄土染成蓝,温顺的海珍用沉默包容生活的重量。这些角色最动人的,是带着体温的细节——红莲生海熊时的汗滴、海峰练站时咬紧的牙齿,真实得像能触摸到生活的肌理。文澜珊笔下的“海”,从不是地理符号,而是普通人对抗命运的精神图腾。她写乡土,不美化苦难,只诚实记录泥土里的疼与盼,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凝视,正是文学最打动人的力量。

上海市虹口区文联副主席袁兴金说,作品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对“时代脉搏与个体命运”的精密缝合。作者没有宏大的口号,而是将改革浪潮的冲击细密地织入主人公日常的耕作、生计的挣扎与情感的波澜之中。政策不再遥远,它化作村里新修的公路、年轻人离乡的背影、老人面对新事物的惶惑,成为每个角色呼吸的空气。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使宏大的时代主题获得了血肉的温度,让读者得以触摸那个变革年代的脉搏。

上海市杨浦区新联会副会长徐微徨说,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没有回头路,那么读文澜珊的《山河故人》,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返程票的存在,你可以通过这本书回头看到八九十年代的一些事。这部长篇小说在文澜珊这个年龄段能写出来是弥足珍贵的。她的语言风格平实而细腻,描写的画面生动活泼,代入感很强,小说里的人物也都十分鲜活,最关键的是文字中饱含真挚的情感,因而读完以后,意犹未尽,期待《山河故人》第二部早日问世。


活动当天,上海下着雨,读者们冒雨前来参加分享会,到后半场时,现场几乎座无虚席,令作家文澜珊十分感动。

这次活动是文澜珊《山河故人》的线下第七场分享会,也是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场的分享会,期待这部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