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叙事者组织讲述活动的日子。今天特别的是我不再是往常的聆听者,而是一个讲述者。
我参与了叙事者讲述,从一位平凡教师的角度向全国各地的叙事者家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成长之路。
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又一次成长突破!这件事还得从8月底说起。
这学期开学前,我们树人有约读写团队收到了叙事者管理员的信息:
通知:叙事者十月份线上讲述拟邀约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老师进行线上讲述。讲述内容可以是成长故事,可以是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成熟的做法;也可以是关于团队的成长故事等等。现征集“讲述者”,欢迎老师们报名参与讲述分享。
当团队袁老师把信息转发给我时,我十分兴奋,仿佛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立即就组织了团队教师报名。
报名参加讲述的成员有三个:我、巧露及成都的春春老师。
叙事者的管理员最初安排的是我在十月,春春老师在十一月,巧露在十二月。我原本计划在国庆节里来准备。后来接到通知说有另外的老师安排了,我的讲述延后至十一月。
最终定下了时间后,我就想,到底我讲述什么呢?
几十年的成长故事实在太多了,如何选择讲述的内容?
讲我的语文学科教学吗?讲我的带班故事吗?讲我开展的儿童阅读吗?讲我的教学管理吗?讲我和年轻教师磨课吗?还是讲我的课题研究?……
一时间,我的脑袋真是一团乱麻,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内容来讲。往常叙事者的讲述大多都只有30分钟。这短短的30分钟能讲清什么呢?只有就一个方面来粗略地讲讲。
在脑袋里酝酿了很久,把自己积累的资源翻了一个遍,发现依然是科研的资料最多,细算起来,我从事科研工作已有25年左右。于是,下定决心就讲讲自己的研究之路吧。
选定了内容,如何拟定讲述标题?管理员通知我在10月底必须发过去,要提前制作海报。
单纯地讲科研方法吧,对大多数没入门的一线教师来说,势必显得有些单调和枯燥?选择自己开展的一个科研课题来讲吧,也觉得内容有些单一。
在小学摸爬滚打三十年,别的都不太会,只学会了怎么和小孩子打交道,学会了与小孩子沟通交流,学会了如何指导小孩子学习语文。
我越发地觉得小学教师应该研究儿童,成为一个儿童研究者和记录者。
所以,我给讲述的题目拟定为《教师即为儿童研究者》。
我讲述的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
一是“什么是研究”;
二是“我的研究成长之路”;
三是“教师即为研究者”。
在第一部分里,主要介绍了“研究”这个词的来源。“研究”一词出自南朝.梁.陶弘景《冥通纪》卷一:师既惋慨此事,追恨不早研究,亟令人委曲科检诸箧蕴,庶賭遗记,而永无一札。
第二部分则以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为引子,从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到精确阶段,到综合运用阶段”三个阶段,来说明我的研究成长之路,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教师研究儿童的什么?并用案例来讲述如何开展儿童研究。
2021年11月13日晚7:30,相约叙事者,相约云端!
在管理员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相聚“腾讯会议”,我成功的讲述了《教师即为儿童研究者》。
讲座持续了50分钟。
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师发信息说:“听了您的讲述,觉得研究没那么难。处处都可以研究。”
我又勇敢地挑战了自己!
记得去年疫情的时候,我一直像一只安静的龟缩头藏匿在叙事者的QQ群里面,默不作声,只作一个资源的汲取者。静静地观望着群里的动静。一会儿推荐书了,一会儿发出来一些文章。
后来,知行团队的桃梅老师发来信息邀请我参加团队一起行走,于是我重拾写作开始了行动。
2021年2月份,在叙事者和知行团队的影响下,我自己组织了“树人有约教师读写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行走了大半年时光。
感谢叙事者,感谢遇见!
叙事者,总是默默的引领着我们一线的老师,为一线的老师搭建成长平台。
叙事者,总是用他宽阔的胸襟吸纳着这些自愿成长的老师们。
参加叙事者以来,我一直是个聆听者,聆听着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们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
今天,我不再只是聆听者。我是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