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有感
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中了解到仓央嘉措这位诗人,也被他的”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首诗歌所折服.当时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位诗人,心里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位诗人,因为我觉得这位诗人很特别,一位僧人,怎能写出这样美妙的情诗.但是,由于我本人不喜欢读书,更加不喜欢读诗,所以这事一直就搁浅了,直到最近,我加入了”剽悍读书营”社群,这个社群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大家多读书.带着这个目标,我对自己书桌上的书一扫,我被《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这本书吸引了.于是我就开始了阅读.
这本书讲解了仓央嘉措的一生,他出生在西藏一个小山村里---门偶,那一年是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其出生之日,有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异像、为莲花生转世。在仓央嘉措不满周岁的时候,仓央嘉措的父母就被告知,他们的孩子是六世达赖哪嘛的转世灵童。他2岁的时候就被秘置在巴桑寺学经。14岁时仓央嘉措的身份才公布于世,14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过着自由的牧民生活,并且有了自己的恋人,白天他们一起放牧,晚上一起看篝火晚会,那时候的他,真的过着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生活。
然而,当他的身份公布后,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到遥远的拉萨坐床。坐床意味着他可以拥有天下,有权有势。但世事变幻无常,当你沉浸在某份喜悦之中,却不知接下来也有悲伤的情绪正悄悄等着你。因为表面上仓央嘉措是第六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其实,他只是桑结嘉措的棋子,只是当时西藏的一个政治傀儡吧了。
仓央嘉措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不在布达拉宫成长起来的活佛,他经历过凡人间的儿女情长,有过自己心爱的姑娘。在布达拉宫坐床期间,由于他只是表面上接受千万藏民的朝拜,但实际上他并未接管政治事务,他也常为这事烦恼,但他又不能解决。正因为此,他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加上他正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内心窜流着奔腾的血液,而且他也经历过凡人间的儿女情长,这也不难想象仓央嘉措会犯清规戒律,与拉萨城里小酒馆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好上。
正因为仓央嘉措犯了清规戒律,加上当时西藏政局动荡,随后桑结嘉措被杀害,拉藏汗接管政权,仓央嘉措也被康熙皇帝指派押到北京,而在被拉藏汗军队押往北京的路上,在青海湖下落不明,当时他24岁;对于他的失踪有两种传闻,一是他不忍背离自己的故土跳湖自尽,一是传闻他到五台山观音洞继续修行。无论哪种结局,都是我不想看到的,我希望他可以回归红尘,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心爱姑娘过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而不是,本来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却硬是要过着不自由的僧人生活。
读完这本,想想仓央嘉措传奇一生,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人生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追逐权力、还是追逐金钱。。。。。。,我想人生的幸福就是和自己心爱的人过着平凡而简单且有意义的生活,您觉得呢?
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等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最后附上我喜欢的仓央嘉措的《十诫诗》的诗,以缅怀这位伟大的西藏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