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小时候也会因为怕老师而不敢举手吗?”
“嗯……是啊,我也怕过,还曾经在课桌下偷偷流眼泪。”
“哈哈哈,那你不也是个‘小怂包’!”
很多时候,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问我问题,而是在邀请我——
邀请我走进他的小世界,同时也让我重新走回我自己的童年。
在以往育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的含义:
育儿,亦是育己。
这句话最早是听Dr.魏说的,我一直记得很清楚,也很认同。
我们常以为,作为父母,我们的“身份”天然高于孩子;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生理上走得更早几步,心理上未必更成熟。
心理学说,每一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
而孩子这面镜子,尤为清澈、真实——
他会激起我们未被疗愈的情绪、我们压抑的渴望、我们曾经也走过的困境。
他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童年的伤,也照出我们成长的盲区。
我自己也在践行一个过程——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这是一个网络上近年流行的说法,但它的背后,是很深的心理学逻辑。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带着童年的裂缝,走进父母这个角色。
在这个角色中,我们有时强大、有时慌张;有时希望孩子变得更好,
有时却在不自觉间,把自己没活出来的期待压到他身上。
而育儿,恰恰给了我们一次机会:
在陪伴他成长的同时,回过头来安抚那个曾被忽略的自己。
我注意到,得到的贾行家老师最近也在做一个年度课程,
主题是“用人文精神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我很喜欢这个表达。
因为所谓人文,不只是读几本哲学书,而是我们带着理解、带着体温、带着诚实,重新走一遍人生的某些路。
而育儿,正是这样一条路。
它并不只是一个“我教你”的过程,
而是一个“你我同行、彼此照见、共同成长”的过程。
所以这一次旅行,我并不是他“人生旅途上的引路人”那么简单。
我更像是他并肩走着的伙伴——
我们一起翻过沙丘,一起坐在车里发呆,一起在陌生城市买牛奶;
我们也一起犯错、一起生气、一起道歉、一起笑场。
我渐渐意识到,我不是在带他去长大,
而是他用他的方式,带我重新成长一次。
我们不是在“养一个孩子”,我们是在共同完成一场双向的“成长实验”。
有时候,他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被压抑的我”再度出现,
提醒我不要再那么压着自己;
有时候,我也像他未来的样子,在试着告诉他——你会越来越好。
我不知道这趟旅程对他最终会留下什么,
但对我来说,它已经让我重新理解了什么叫父亲,
什么叫陪伴,
什么叫“育己”。
所以我更愿意说,这不是一趟“带他出去看世界”的旅程,
而是我们彼此走进内心的一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