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生活吧。”
很多人都在谈“读书的意义”,但是很少有人真的会切身明白读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总以为是读书拉高了生活的水平,很多人提及最多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其实是生活富裕了书本的灵魂。如果对生活没有细致观察,思考感悟的话,是写不出深刻的文字的。而深刻的文字本身不是为了拔高什么东西,是读完让我们更加了解生活本身。
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们一开始很多人其实都是读不懂的状态,觉得名字太长,每一代的名字又在不断地重复,好不容易理清楚了人物关系,但是剧情的发展也不一定可以坚持下去。这本书读懂的人,可以感受到时间扑面而来的,不可阻挡的厚重感,同时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灵魂。读不懂的人,却在感叹,这个好难,不是我的菜。其实,不必要求自己必须去读暂时读不了的书,时间会教会我们慢慢成长,也会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读懂了《百年孤独》,因为时间的作用,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哪些曾经不懂的东西,而成长,其实就是让我们后知后觉接受了那些本质的东西。
所以,一开始我读鸡汤类的书籍,因为对生活太多的事情不理解,情绪的内耗和焦虑一直在消耗我的精气神。但是当我们深入生活本身,不会再去担心和害怕会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不擅长的或者害怕的事情不再那么恐惧,我们反而可以接受真实的自己,能够允许一切发生,本身就是一种底气和智慧。
后来我开始读技能类的书籍,因为我已经出了象牙塔,打工人在不断的学习,只是为了多一些选择的权利。我们在被时代推着往前走,时间被压缩,我们的心兴趣爱好也被压缩。“内卷”不断地推着我们做的好点,再好点,而工作本身的竞争让我们不得不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好出发。
但是一直在路上我们的身体也会吃不消的,我们需要适当的停下来,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后来我开始读文学类的东西,读我之前一直没时间去读的书,已经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小说,或者史铁生的文字,当我真正开始读这些东西,我才真正的慢慢去理解了生活。发现原来小学的课本里面的书籍,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恍然间明白了“一瞬间成长”的代价。而鲁迅的弃医从文,原因其实在当代的键盘侠这里也可以体现,如果民众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发言,讲话不负责任,那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当我开始真的去了解生活本身,发现生活里面,很多人和很多事情其实都没必要在意,曾经读过的那些书讲的道理,亲身经历以后才发现,这人生,得经历以后才深刻,而那些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来自生活的千锤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