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十月,终于来到了“共享硬件”的第四个年头,共享充电依然还是共享硬件里那座明亮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前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共享篮球”会过时,“共享纸巾”会过期。做共享这东西,时间很关键,做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01 共享经济时代的“前夜”
2016年是股票市场大跌的一年,也是全面二孩正式实施的一年,更是共享经济时代的元年。经济下行,水静河飞的市场上,总是在等待着什么。11月17日,一个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日子,笼罩了多天北京天空的雾霾被驱散开了,灰蒙蒙的周遭顿时也变得清晰可见。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卓越。此时戴威的心情就如同这北京城的天气一般豁然开朗,默默耕耘了一年多的ofo终于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京召开城市战略发布会,ofo宣布正式开启城市服务,推出新一代小黄车ofo3.0,并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
自此,ofo的日订单即超过150万单。ofo已经成为继淘宝、天猫、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易到、口碑后,中国第九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
处于巅峰时期的戴威经常和员工一起喝酒,喝大了站起来,右手拿烟,左手举过头顶说:“Everyone,have my word。”年少有为的高傲注定了他不安平凡的一生。
从前期的媒体炒作到微信小程序可以即用即退,再随着物联网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ofo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无不没有它的道理。“刚需”也好,“伪概念”也罢,不管是以ofo代表的共享单车还是其他共享硬件设施,人们对共享概念的狂热,一点都不亚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
02 “独角兽教主”的“落幕”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开始,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束”。开始如黑夜流星般绚烂,结束必定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用在现在的戴威身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突然爆红的ofo给了戴威巨大的自信,从学生会主席到“独角兽教主”,他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
“北大学霸”、“校园风云人物”、“百亿创业之神”、“中国的扎克伯格”这一系列的标签既是赞扬也是压力。创业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商场的现实主义面前,总是那么地不值一提,商人都是逐利的,而投资者的钱也不是白给的。
大量的市场补贴,阔气的员工奖励,使得ofo资金链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也不是没有过援手。朱啸虎曾撮合ofo与摩拜的合并、滴滴也曾一步一步想要侵吃其中,两家占市场95%的共享单车企业也沦为了阿里系与腾讯系阵营的battle工具。最后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美团收购了摩拜,ofo因拖欠贷款引发了“押金事件”,法院也对戴威作出了“限制消费令”。
在2018年这个雾霾席卷的城市,对ofo来说是尤为难熬的冬日,但总有一些片段是温暖的。11月28日,戴威在内部信末尾写道:“只要心中有信念,寒冬和黑暗就无法将我们打倒。”
“神话”会有终结的一天,可在梦里的人却迟迟不愿醒来。
03 “白昼流星”终归难以自圆其说
如果说ofo是市场下行时划破苍穹的“白昼流星”带给人们以希望,那其他的共享硬件则是炸裂时的星火。流星璀璨却稍纵即逝,领航员的落寞伴随着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童话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人们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
时至今日,共享纸巾机、共享口红机、共享售货机已从一个个梦想故事演变成一个个资本游戏,或许你不得不承认它一开始就只是个资本玩具,梦想不过是拿来售卖给想听的人听罢了。
做共享硬件的传统行业没有专利在手,开发出来后又不管代理死活,运营与培训不过是当时忽悠的伎俩,春种秋收又是割韭菜的好季节。
反观ofo一手好牌被打烂了,究竟是为何?
一直标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的ofo不禁要扪心自问,最后一公里真的是我们的刚需吗?像买房一样在国人心中那样地根深蒂固吗?最后一公里对于国人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步行、滴滴、公交……共享单车也已在深圳郊区等地消失了。
营收盖不过运维,没有等到盈利就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如果没有新的融资,走得快死得也越快。被梦想裹挟的ofo就好像扯了块清新小碎花布,给爱情缝了一身精致的衣裳,显曼妙,提气质,正盼着美滋滋地披上,却又被挥起人性的剪子,三下两下勾扯成一缕缕错失的缘分,裁出一片片惘然的时光,掉落下一地的悲辛与唏嘘。
0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帝要你灭亡,必先令你疯狂。共享单车这一巨人的倒下,也让人们在对共享经济的狂热中逐渐地清醒过来,共享硬件的星火——共享充电依然坚挺在市场上。
当年国民老公的朋友圈:“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还历历在目,现今“为自己代言”的陈欧的街电已经持续盈利了,这“翔”吃不吃?
短视频的爆火、农药等手游的风靡、饭圈的在线狂欢……这无一不对手机电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之5G时代的到来,不知道还会产生哪些现象级的APP,这更是对其严峻的考验,这种强刚需在这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损耗程度低也决定了它比其他共享硬件寿命更长,容易走得更远;与此同时,共享充电设备还和入驻的商家达成了共赢,解决了其部分客户的需求。
存在即合理,但市场依然还有很多各种“唱反调的声音”,那些高举“伪需求”大旗的水军不过是螳臂当车,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近期的共享充电宝涨价事件又让共享充电深陷舆论的漩涡之中,什么《共享充电从此告别“白菜价”无人用得起》,一时间各种标题党充斥着整个社交平台。
谁能想到过后几天,“美团第三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霸屏各大新闻网。共享充电是风口的卷土重来还是一直被低估的幸存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星火散落之时,势必会带来势能的减弱。传统行业做共享硬件美其名匠人精神,在推动与普及共享硬件的时候也带来各种丑闻乱象与市场的失控。旗下的代理商又缺乏对相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认知。
脱离自身基础建设并鼓吹自己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的人,营销、融资能力着实很强,却没有与互联网真正地结合起来,噱头终究只是个噱头。
那些从疯狂到沉寂的星星点点,不乏有当时的明星黑马:乐电、Hi电、来电……一时间百花齐放,好不繁荣。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乐电只存在了七个月就夭折了,后面的Hi电也开始大规模、大幅度地裁员。Hi电的创始人刘文源针对裁员事件回应道:“子虚乌有的事情”,也并没有正面回答外界关于资金链的问题。资金断裂、专利纠纷、管理不善……等共享硬件企业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接下来都不知道是哪一家曾被资本推波助澜的公司会被拍死在岸边。
过分地追求速度与规模,忽略掉了重要的运营与管理成本,粗犷式的发展与长期的运营掉队,资金链断裂往往是压倒共享硬件一些厂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味地夸大资金回报率,过度地强调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环境,过分地包装损耗率、丢失率等各项数据,盲目地扩张发展必将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硬件成本与运维成本双低才能做到共享充电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共享硬件,“铺”是第一步也是最简的一步。除此之外,还要有合理的代理商分润机制、代理商培训系统以及设备管理体系。如果后面的步骤没有做到,就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硬件的丢失问题不止是要求其有一定的科技手段,追根溯源还要有相对应的管理能力。
像那些已经夭折的共享充电企业,一些全部加起来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如果要管理几十万台设备,哪怕是直属代理商的,也管理不过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些都是对每一个共享硬件企业的综合实力的考验。
创业一开始通常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然后是一团队的肆无忌惮,成功了便是一群人的肆意狂欢。年轻的共享充电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是里程碑也是他滚烫的青春。若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锻造出伟大的愿景,那么共享充电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戒骄戒躁冷静下来思考如何继续更好地发展才是硬道理。
共享单车单纯地运用在了出行上,其他共享硬件普遍沦为了广告主的宣传工具,而非着力于自己的产品身上。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如果流量的运用转化不高,资源整合得不好,共享硬件则会难以为继。
李开复:“未来软硬件结合更有突出竞争优势” 。有些人的起点,往往是你一辈子奋斗所达不到的终点。那些深入骨髓的智慧基因,在企业的血液中流淌。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往往是聪明企业的做法,一些共享充电的厂商开始把软硬件结合起来发展。深圳的16C共享充电器作为共享充电宝在固定房间场景(如酒店)的细分延伸,致力于发展自身硬件和为本地生活服务的优惠券SaaS软件,在二三线下沉市场开疆拓土。起跑线从来都不是上帝划定的,坚信共享充电的星火必有燎原之日!
戴威的梦该醒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