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个神奇的地方叫富蕴,地如其名:富有、蕴藏。也许这个名字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可可托海的三号功勋矿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们就在富蕴。
可可托海镇,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位于富蕴县北部,东临吐尔洪乡,南、西与铁买克乡相连,北同蒙古国毗邻。距新疆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长约七十多公里的额尔齐斯河,由东向西经全镇穿流而过,向西南流入富蕴县城,得“额河第一村”的美誉,以前这里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仅以“111”矿为代号,整个镇都属于矿区,三号矿坑更是举世闻名,最具传奇色彩。如今,3号矿坑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这座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矿坑,被我国誉为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与无数奉献者一同,被人民永远铭记!
几天来,我在美丽的可可托海,拜见了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拜访了最具参观性的矿脉资源,了解了这个地方的光辉岁月和传奇往事,理解了为何很多人在前往可可托海的路上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做为一个兵二代虽未亲历,但也在父辈的口中依稀了解过那段历史,亲临参观三号坑,站在坑边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可可托海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矿藏之乡!可可托海不是湖、不是海,却美过任何一片湖、一片海。
漫步镇中,到处都是俄式风格建筑的楼房,沿途的人行道树荫里,都是为挖矿工人和各民族人民载歌载舞而塑的雕像。在玉石垒出的小公园里,我遇到位亇头近一米九的哈萨克老人,名叫:巴音布鲁提。他很健谈,是当年矿上的蓝球运动员,本地人。当年就在二号井、三号井当司机,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眼中充满自豪。他说道:那年月,我们组成生产突击队,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环境中,紧咬牙关,每天两个馍馍,一碗糊糊,用最原始的办法,一锤一镐,肩挑背扛,开采出许多稀有的矿产品。那时,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小镇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近4万多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开采队员,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热闹非凡。
这位老人的话,反映了可可托海第一代建设者们,在技术和设备都稀缺的艰难岁月里,凭借着自身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使命感,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身肩重任,当时的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在为国分忧的峥嵘岁月里,在新疆有色工业的发展中,弘扬了中华各民族儿女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中国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勇士,才得以逐渐强大。
上世纪末,当地停止采矿,大批工人离开可可托海。如今,这里己逐渐发展成红色旅游基地,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旅行,是一种心情,一次发现,一段回忆。我很欣赏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游客留言簿上的一段话: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应该去一趟可可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