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错了

曹操—世人看错了曹操

陈建斌出演曹操的那一版《三国》中,曹操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人看错了我曹操!”

世人看错了曹操,这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是世人的一份子,就会常常看错很多人、很多事。因为判断出错是人的常态啊,这一点要承认。

不仅曹操被世人看错,诸葛亮也被看错了。你可知,刘备一生参与的十八场大战中,诸葛亮一次都没有参加。这是不是很颠覆你的认知。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很多战争功劳都被张冠李戴地归功于诸葛亮了。而诸葛亮只是长于治国理政与战略规划,其军事才能其实远逊于书中的刻画。

为什么我们常看错人和事?因为我们总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见识,并且我们又常常固执地、自以为是地用这些见识去衡量人和事。

另外,即使这些可怜的见识,我们掌握的也十分有限。你说,看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看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这是最要命的。

我们的一生,总会产生很多错觉,不信我们就看看魔术。

魔术的本质是,让观察者产生错觉,而且观察者在惊讶中还不知所以然。

刘谦的魔术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在魔术面前不攻自溃。

受此启发,你原来的很多坚信不疑是不是发生了动摇?

也许你会说,魔术是人设计出来的,不算数。可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大自然设计的结果?

“判断出错”时刻存在,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讳疾忌医。

学生做作业、考试,常有出错,那些做错的题总在表明,学生经常判断出错。

生活与做题一样,只不过不像做题那样清晰明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常常出错,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它、无视它。因为我们内心不愿承认自己出错。

昨天我看到一个小视频,播放的是,坐动车的一男子要求旁边的女子给他让座,该女子不同意,他就气愤地说:“你就该让座给我,我身份比你高多了,你要是在我单位,我早就把你开开掉了……”

看到这里,我们都知道了,这位“身份高”的“领导”判断出错了。他以为在自己单位身份高,在其它地方依然如此,所以,会对素不相识的人发出命令。

我们看了都会哑然失笑,可是那位“身份高”的当事人却蒙在鼓里而不自知。

作为旁观者,我们清醒、明智,显然比“身份高”的男子高明。

那么,现在我们躬身自观,看一看,作为孩子家长,当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我们是否依然清醒而明智。

当孩子不听话时,做错题时,考试成绩差时,不配合时,粗心时,发火时,顶嘴时……很多家长的反应是,怒不可遏,大喊大叫,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

请问,家长对孩子行为做出的判断和反应,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吗?

事实和教育研究一再证实,家长的气急败坏、恐吓、打骂对孩子没有正面帮助,反而是对孩子落井下石般的打击。

可是家长们却总是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地去摧残自己的孩子。

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行动,却不自知,跟那位“身份高”的男子一样可笑。

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它自己的科学逻辑,家长不知、不懂,却自以为是,可悲!

当所有的老师都布置大量作业,所有的家长都给孩子报大量辅导班,还有多少家长有信心不去跟随——做海量的题,参加各种辅导班。

家长的焦虑所在,就是他们的判断所在。

大量做题,大量参加辅导班,就能让孩子学习进步,考出高分吗?

要知道,那些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从不依靠大量习题和辅导班。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考试成绩是一个具体结果,而这个结果的促发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让孩子大量做题和参加辅导班,看似与成绩直接相关,其实不然,那只是表象,判断错了。

这就像打仗,如果靠人数多就能胜利,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消彼长。

同理,多做习题、多参加辅导班,就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吗?不能。“量大”只是一个看起来唬人的假象。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练出精兵才是致胜之道,学习也是如此。只可惜,不仅仅家长,大多数老师也没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多数学生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学习方法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学习这件事,这才最重要。

面对学习,孩子有自信,有热情,有成就感。这是衡量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是否走得好、走得远的标准参照——这是我的判断。

如果我的判断错了,不要紧,我愿否定过去的自己,继续探索,或者接受正确的判断。

自信热情的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