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和发展(1)

      词,又称“曲子词”、“曲子”,是从唐代配合当时的音乐而新兴的歌词发展而来。原是为乐曲(燕乐)配唱的,后来逐渐脱离乐曲而成为独立的文体。词的体制比诗复杂。每首词最初都有与其相配合的乐调,称为词调,每一词调都有一个或几个名称,称为词牌。每一词调为配合乐曲,在句数、字数和声韵方面都有特定的格律形式,被称为词谱。写词,要依词谱填写,称为填词。每一词调般反复吟唱,分上下两段,称上阙和下阙,或上片和下片。词又称长短句。因为多数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有些词调如《浪淘沙》、《竹枝词》、等,原是唐代七言绝句体,后来为配乐而增减字句。

      词源于南北朝乐府,后在南方文人之间广泛流传。以梁武帝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多有唱和。唐朝中期在民间兴起,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曲子词写本残卷,有160多首,演变为长短句。所以词在声律、手法等方面都受到唐代近体诗的影响题材广泛,特别是那些反映妇女生活感情的词,有较高的艺术性。

      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些有名的诗人开始填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王建、韦应物等人的《调笑令》。而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填词较多的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刘禹锡的《竹枝词》、《浪淘沙》至今脍灸人口,含意深远。而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意境阔大,感慨深沉,在当时词的创作中矫首独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