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加贺与松宫前来调查一起案件,嫌疑人已几乎锁定为前原家里的人员,加贺和松宫询问了与前原家在一起的几乎所有户主。)
以下为原文:
“你为什么要问其他几户家庭的情况?”离开主妇的家后,松宫问, “我想不出这样做有何意义。 ” “没错,这确实毫无意义。 ”加贺回答得简洁干脆。 “啊?那你为什么……” 加贺停下脚步,望着松宫。 “现在我们并没有确切证据能证明前原家与案件有关,这种观点还只是建立在近乎纸上谈兵的推理之上。我们也有可能是在打探无辜者的信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避免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有必要进行最大限度的努力。 ” “不良影响?” “接受了我们的问话后,刚才的主妇对前原家的印象已经明确改变了,你应该也见到她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了吧?很难保证她不会把问话的事添油加醋地到处宣扬。谣言会不断滋长,进而逐渐影响到前原家的正常生活。即使凶手另有其人,且被绳之以法,可曾经四散的谣言是难以消除的。我想我们不该制造出这样的受害者来,哪怕是为了案件的调查。 ” “所以你才连无关紧要的家庭也问了一遍„„” “听了我后来的那些问题,那名主妇应该不至于再对前原家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了,甚至还可能认为我们也会在别处打听她家的情况。 ” 松宫垂下双眼。 “我还从没考虑得那么深。 ” “这是我的办事方式,你也不必一一模仿,先不说这个, ”……
东野圭吾的温柔大抵如此。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要多读书,但很多人却没有这样做,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低的可怕,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抛却专业书籍不说,市场上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对我们的品格乃至精神是有引领作用的,无论是散文,感想,杂文等,亦或是小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大都倾注了心血和对人生的感悟。一辈子说长不长,我们不可能经历太多的故事,生活的道理亦不可能全部了解,而读书正是其中的一种解决办法。
读书能经历多种人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警察,更不会上门调查。加贺的做法我们读书看到时会觉得理所应当,可细细想来,我们要是成了警察,会不会是松宫呢?或者只是例行公事呢?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关怀他人的细心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确实不会成为警察,不会成为下一个加贺,但加贺的行为却在影响着你,或许在你的生活中,变得能够考虑到别人,让你变得善良,变得完美。
这或许就是作家们的终极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