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玩伴,与玩伴发生一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要把这看得很严重,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马上就生气。不严重的情况,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自己解决,较严重,只要简单拉开就是。不要计较自己的孩子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给孩子们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是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是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孩子建立健康人际关系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幼儿教育指南明确地规定社会领域的教育要求之一就是要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与亲人的交往过程中自然是受到亲人的的保护的,那么,与同伴的相处是需要学习的。学会与同伴相处的过程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一过程,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呢?
我认为家长们应做到三放原则,即放权,放松,放心。
放权就是把处理与同伴矛盾冲突这种权力交给孩子;放松就是对孩子之间吵架的事情不要紧张;放心就是要相信同伴之间的争吵是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孩子即便在争斗过程中吃亏,这不会导致孩子将来产生懦弱的性格。
以上的几个原则,可能许多家长觉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这样对孩子是不负责任,其实,这三放原则看似冷酷,意义却很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三放原则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我的儿子和女儿在年幼的时候,经常为争抢东西或者其他事情打架,我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原因,判断谁不对就打谁,惩罚措施是打手或者挨批评,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受惩罚,但这样处理的结果却发现兄妹的矛盾并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孩子们相互的告状声此起彼伏,弄得我应接不暇,后来,我想孩子们也许自己有处理矛盾的能力,于是,决定对孩子们的争吵,不过多介入,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天,他们兄妹又一次发生争吵,我的女儿过来向我告状,说哥哥打她,儿子过来向我告状说妹妹拿了他的水彩笔。我直接对他们说,妈妈没空,你们自己解决,最后,我在一旁观察,只听见做哥哥的在对做妹妹的说:你把水彩笔给我。我就和你一起玩。我女儿见我不做声,知道我不会去帮她,于是她也就不情愿地拿出了水彩笔交给了她哥哥。不一会儿,就见他们两兄妹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从此之后,他们兄妹有小矛盾,我基本上让他们自行解决。告状声越来越少,我轻松了许多。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争吵中吃亏,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说:打架,你一定要打赢。打不赢就别回家。这样的家长思想就十分错误,他以为他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勇敢精神,培养孩子不吃亏的习惯,其实,人生的路很长,不吃亏到底是一道护身符还是一种隐患,发生在成人世界中的无数事实已经说明,从不吃亏的人或是报复心很重的人,反而生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险中。
其实,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就是孩子们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大人们真的无需紧张,他们这种交往方式与大人们之间平时的开玩笑的意义近似。他们会自行解决矛盾。
但是有的家长走极端,他们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德,当孩子们和别人争抢玩具等东西时,他们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谦让别的孩子。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因为你这样要求孩子,并非是孩子的本意。扭曲孩子的意愿就是不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成我们得私有财产尽量不要违背孩子的本意,给孩子一个抱持性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何况,自私是人的天性,卢梭也曾说过: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幸福。
我们教育孩子们时,要学会教孩子们承担责任,但首先要教育孩子们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我们不要颠倒顺序。孩子们既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自己有责任,这样,他们才能较快地理解公平。他们就更容易进行相互协调。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是些争抢玩具,或者打闹没分寸导致不小心碰痛了对方。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但不要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大多能自我协调。
孩子们的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们在和同伴们的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全部符合你的愿望,孩子们有的表现强势,有的柔弱,有的厚道,有的狡黠,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的玩耍中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很好的,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品,我们不要人为破坏,对此,我们要保持正确的心态,相信孩子,不要介入到孩子们的争吵之中,不要怕孩子吃亏。
三放原则必需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效果,有的家长虽然做到了放权,放心,但是他们却不放松自己的心情,当孩子们的矛盾已经平息之后,做家长却还要节外生枝,将孩子又打骂一番,那么,三放原则的教育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为这这样做,给孩子做了反面的教材,你的不宽容,不体谅,不友好,爱发脾气的形象注入到了孩子的心中。
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成人心中有馨香,孩子才能得到宜人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