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来了,感觉马薇薇变得厚实了, 肖骁做了发型,像哪吒,晓松还一如既往地脸大,蔡康永还是那么温柔儒雅,薛兆丰教授从音频中走出来, 进入到视频里,也加入到奇葩导师中,我还是蛮喜欢教授的点评:总是冷静、理性又有说服力。原来看《奇葩说》,是看各路奇葩各色论点, 笑过, 不屑过,也感叹过;现在薛教授来了, 经济学教授的视角不打感情牌, 不走煽情路,理性+说服力,让人忍不住频频点头,虽说我们大多数人的条件和薛教授比相去甚远, 但不妨学学薛教授的考虑问题的方式, 少些冲动和激情而多些理性和客观。
养不教,父之过,那如果父亲陪孩子时间过少,他有过错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取消“父亲”资格吗?
这条奇葩法规现场还是有相当比例赞同的, 可能在赞同的人心里,那些孩子饿得嗷嗷叫, 但孩他爸还风轻云淡地打游戏,实在是没资格当父亲吧?但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估计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也是有苦衷的吧,比如应酬多, 工作忙? 外地打工等等? 可依照1930年时, 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过的,说未来100年后的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够了,如今88年过去了, 如果每家每户每周15小时工作就可以了, 那我们当然有更多时间陪家人, 陪孩子, 见证ta的成长,但现实是 我们每周工作40小时不加班已经算福利啦!每周15小时也许我们可以赚到可以充饥的面包牛奶,但物质丰富也意味着我们的欲望变得更丰富,我们的标准早已不是88年前的标准,于是薛教授提出那么有效陪伴孩子的标准也变化了,父母不是不爱孩子, 陪孩子给ta讲童话是一种, 带ta去丹麦看一看也是一种陪伴, 但带孩子去丹麦看一看这钱要的就很不一样了,忙着挣钱有什么不对吗? 算是无良父亲吗? 挣钱在薛教授看来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更多的分工合作,比如可以花钱给孩子请钢琴老师等等。
所以每个家庭的陪伴都是不同的, 但要争取一种有效的陪伴,利用自己所长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资源,或者利用自己的身教给孩子一种更有效的正面影响。
《永不妥协》这部电影中,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艾琳因为收集500多位受害者的证词,晚上很晚才开车回家, 路上帮她照顾孩子的邻居奶爸电话里很煽情地和她描述她最小的小女儿说出人生第一个词ball 的瞬间的样子,让她热泪盈眶,她错过了陪伴女儿,错过了女儿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显得遗憾,但她并不会真的选择回到从前那种可以陪伴孩子们,但生活因为缺少经济来源而一团糟的境况中;当艾琳儿子因为妈妈要不就是晚归家,要不就是整个晚饭期间都看材料而不关注他们时,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妈妈的焦点, 妈妈的陪伴少了, 他会去比较自己的妈妈和小伙伴的妈妈的不同, 为什么别人的妈妈能陪他们,而自己的妈妈就那么忙呢? 她在忙什么? 早晨当孩子看到妈妈桌案上的资料------
"这个女孩和我一样大,她也生病了吗?"
艾琳回复儿子:"是,所以我才帮她争取医药费,让她早点好起来."
儿子问妈妈,"那为什么她自己的妈妈不帮她呢?"
“因为她的妈妈也生病了......"
儿子点点头, 没有再问什么,看看那纸上的文字,然后抱着球要出门,那瞬间他也许是懂得了妈妈的忙碌, 也似乎体会到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应该的, 他问妈妈是否要给妈妈带份早餐,是否要加个蛋.......这难道不是一种陪伴吗? 让孩子能体会到父母所做事情的价值, 让孩子也明白有时做有价值的事情是需要些牺牲的,难道不是我们希望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想让他们明白的吗?用到自己的强项去给与孩子最好的, 他们最需要的才是最接近最完美的。
利用社会分工合作,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平衡
不过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 生活也不是辩论赛中的非此即彼,生活是一种平衡。养育孩子和成就自我有时就是会显得矛盾,这时就需要我们动动脑筋找到一种平衡。经济学教授提出的利用分工合作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看自己能如何把这个分工合作用起来?比如我们可以适当把生活中的事务外包一些,给孩子洗衣,收拾房间这样的事务能外包就外包, 让自己能精力充沛地去陪伴孩子, 也让自己能有空间和时间成就自己。 生活是需要一些算计的, 并不是只能埋头去应付, 多算计一下自己的优势和自己关注, 多想想利用分工合作,保存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把精力放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 而不是被琐事缠伴;时间也是一种资源, 如何给自己留出时间,成就自己心中的小我? 这个也有很多案例我们可以参考, 比如早起,在那个孩子熟睡,万籁寂静的时候, 做提升自己, 或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当然早起的前提是早睡, 可以选择陪孩子一起早睡,既让ta 养成比较健康的作息,也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至于家务,当有孩子也有工作或者有学业时, 能少做就少做,那个真的和成长和陪伴的关系要弱些;如果出于钱的考虑, 可以减少外包的频率, 比如隔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总之算算你更在意什么?算算未来你更想要什么? 想想未来的样子和今天的关系,可能算一算, 写一写, 你就知道重点在哪里。有时我们只是过于相信头脑,以为能想清楚那些难缠的事情, 其实头脑需要空间, 我们应该把一部分头脑的事务写下来,让它变得可见,也有机会让它调理, 同时也让大脑有空间考虑更重要的事情, 做更重要的决定。要算计, 也需要算计的方式方法,就是让那些想法变得可见,可读,可追溯,可调整。
也许我们的童年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比如爸爸的沉默,或者消失,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或者他们的忙碌让我们在缺少陪伴和沟通的环境下长大; 但长大了的我们,有了自己成长烙印,如果我们有幸明白了那些烙印的由来,能否花点时间,学学和成长和养育相关的知识,给自己机会了解自己是谁,也学学如何给给孩子一个更好的陪伴。 即使孩子已经长大了, 似乎到了我们该放手让他们去成就自我的阶段, 但一样的, 如何能做个睿智的长辈, 如何能给予孩子们更好的和这个社会的链接,难道不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习和提升的吗?
生活有时像一场辩论 我们不知道生活这个对手会用什么方式为我们呈现什么难题,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的算计和准备, 去面对一次次的冲击,有些我们可以挡住, 有些可能会给我们打击, 但总是在一次次的交锋中, 我们要么变得更灵活更强大, 要么就为对手所牵制,不能掌控局面;但生活比辩论要平和得多,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放轻松, 做调整, 求外援,长技能,生活留给我们空间,让我们改变;生活也远比辩论要复杂, 没有胜负,但却要找到平衡,不一定有睿智的导师, 也不一定有伶俐的队友, 需要我们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关系, 在合作中彼此成就。
辩论这种小事尚需准备和算计,那么 生活这种大事更是需要我们冷静下来,理清自己的所长所需,平衡当下和未来, 做出有利于成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