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意识到自己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印象或者感觉模糊的情况,经过老师的提点我自己做了一个分析,把这种感觉的出现分为了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看完对所看的内容没有印象或者印象不深刻,所以产生了模糊的感觉。
有时候一段文字看完以后,隔了一段时间再回头来看,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看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印象,看多一点后感觉自己好像看过,又好像没看过。当然,有时候会突然想起来,这里确实是看过的,但有时候确是会真的完全没有印象。
我把这种情况分了3种类型:
1、就像看英语一样,可能一句话的单词都认识,然后看完就直接过了,但其实不知道那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看到了单个的词,词与词之间没有产生联系,不能理解表达的意思。看中文的时候因为是母语,字词基本都认识,所以意识会更加减弱,看到了字词与看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并没有区别开。这可能是因为对文字内容没有相关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所以造成了理解困难。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没看懂,所以印象不深,所以脑子里会感觉模糊。
2、印象不深可能是因为内容本身比较浅显,没有深刻含义,所以会印象不深,当结合前后比较深刻的内容来看时又会想起来自己确实是看过了。
3、最后一种印象不深或者干脆没有印象是注意力涣散造成的。当走神了,思想产生了干扰,就会有一种不想看的情绪在,大脑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就不会去理解文字的含义,只是单纯的看到了文字。
什么原因会造成注意力分散呢?
可能是看了一段时间,太累了;也可能是突然有事情打扰到了。我看书的时候如果总是被别人叫看这个,做那个,就会没心思看书了。有时候是突然想到了别的事情,思绪一下子拉不回来了。
解决办法: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对所看内容是没有概念的,不要囫囵吞枣的掠过。如果发现自己看完等于没看,就要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多看几遍,判断是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是注意力分散造成的,就想办法把注意力拉回来。针对不同的情况,让自己休息一下;把突然想到的事情写在便条上一会再去做,等等。
如果是不能理解,就反复看几遍,找出自己哪里没有理解,运用关键词,查询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建立相应的心理表征,再回来看自己是否理解了。如果还没有理解再继续找没有理解的地方,如此反复直到自己理解了为止。
第二种情况:有时候我看到一个观点,会产生些许不适感,而这个不适感就成了模糊点。
产生不适感一定是因为意识中有什么与这个观点的内容是不一致的。但是可能我以前没有思考过,也是一个模糊点,现在看到这个观点也没有思考,所以无从判断,只是产生了不适感。因为模糊,所以没有下一步,于是进一步加强了这个模糊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思考的懒惰。一个问题不清楚,没有思考成了一个模糊点,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一堆问题不清楚,最后变成恶性循环。归根到底是我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看事物并不会做判断,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都不会去问一个为什么:它的存在理由是什么?是基于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它的存在带来了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解决的办法: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这种情况,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这个不适感是什么?多看几遍这个观点,分析它是什么?自己是什么看法?为什么会有分歧,分歧在哪里?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判断。
第三种情况:一个知识点学完以后,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产生了模糊的感觉。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以为我知道了,但事实上是:1、我不知道。2、我知道了。但是,知道了不等于我会用了,会用了不等于我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我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
归纳起来就是我只看到了表象,知道了最外层的皮毛,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判断力不够,所以具体要用的时候就完全不会。我只是被皮毛的假象蒙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1、没有练习来解析我的知道是真的知道还是假的知道。
2、没有足够的练习把知道变成会用。
3、没有思考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能够运用的范围。
4、没有进行迁移思考。这个知识点和什么比较像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的运用理念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5、没有通过足够的训练把这个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变成只要一遇到能用这个知识的地方就能够直接拿来用,不需要经过思考。
解决的办法:刻意训练+及时反馈
通过练习来理解知识点,它的具体用法、思维概念。这应该也是最快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不断思考,从各个维度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最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通过练习得到的收获,再把收获使用到下次练习中,这样不断加深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当然,练习中还可以发挥想象,尝试各种可能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这样有助于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