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今天来和大家谈一谈,中古史的十六国的来龙去脉。
(大司马漫画像)
十六国是从西晋后期开始,到东晋末期,与东晋并立的诸国的统称。其实这个阶段不止十六国,按正式建政的算,共有二十一国。
(分成二十一块的饼)
但因为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只记录其中十六国,所以就把这个叫法沿用下来了。
(有人偷吃了五块)
按族属来分,五胡十六国为——
匈奴:汉赵、北凉、胡夏
鲜卑: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南凉
氐:成汉、前秦、后凉
羌:后秦
羯:后赵
汉:前凉、西凉
(群相加地图)
披发左衽,精于骑射是胡人给人的印象,尤其是“骑”与“射”,又是游牧民族的鲜明标志。
可是,不是所有的“胡”都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什么,需要先谈一谈。
游牧民族不是天然野生的——
新石器时代,各史前文化,都是以农耕、畜牧、狩猎为生存手段。那个时候,是没有功夫去当跑马的汉子,当然也无所谓游牧生活。
(坐在旋转木马上的野人被鄙视)
在从事畜牧业的早期人群那里,养马相比于牛羊猪狗,属于既不好吃又不好看的行当,直到马具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终于懂如何驾驭马匹奔驰四方,这时养马才开始吃香。
(光脊梁马上痛苦的人,马具上酸爽的人)
同时,在南俄乃至草原这种寒冷的地方,“耕不如牧”,农耕以及相配套的畜牧产出是很低的,所以一旦人们的骑马技术有了发展,脱离农耕的游牧就逐渐发展起来。
所以说,游牧民族,也是一种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东东,相比于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和疯狂原始人,在技术上更加先进。
(帝国时代科技树)
游牧民族出现以后,跟农耕民族就呈现了两条发展道路。因为他随时迁徙,文明积累效率比定居民族低得多,所以文明发展比较慢。另外,由于游牧民族使用军事化很高的组织方式,以及长期采用战时的统治体制,所以其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第三帝国的黑旗)
另外,游牧民族作为带有寄生性质的文化,其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也是受到华夏的巨大影响的。对比匈奴与汉,柔然与北朝,蒙古与宋,满清与明,是可以发现大量共同点的。
先介绍下的北方民族之祖——丁零
其实,丁零、高车、敕勒、铁勒、狄历、北狄,基本是同一个民族。这样大家会熟悉一点。
(京瘫在一张沙发上。)
公元前9~前8世纪,南西伯利亚区域诞生了最早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向西迁徙,在埃及、亚述、波斯、希腊等西方世界掀起颇大的风暴。
(铁炉堡的矮人)
他们最早称霸南俄,然后一路西进。跟埃及法老打,跟亚述雄主阿萨尔哈东、亚述巴尼拔战斗,受他们影响的马萨格泰人甚至砍下了波斯一代雄主居鲁士的脑袋。
(各类脑袋串在一起。)
他们逐渐进入蒙古草原和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从南西伯利亚到华北北部的这些人,按西北大学周伟洲先生的说法,统称丁零,也有说南西伯利亚一带的称坚昆(即唐代的黠戛斯,后来的吉尔吉斯人),周边称丁零的,这里不细究。总之丁零是上古一个大范围的文化接近的部落的统称,在我国史籍中被称为北狄,包含白狄、赤狄等不同分支。
(包含不同元素的一大串丁丁)
北狄、狄历、丁零、高车、敕勒、铁勒,本来是一伙蛮人,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叫法不同,北魏人把乘高辕大车的蛮人叫高车把塞外的丁零称为敕勒,南朝则不管塞内塞外,把他们统称丁零。铁勒则是敕勒的讹文。
(坐豪车的野人,在塞外开越野的人,一律刷上丁零)
开始我们提到过,游牧民族不是野生来的,在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各种交互式繁衍后,这些丁丁中优良品种终于解锁了两大必备技能——
“游”和“牧”。
(在浴缸中的游泳的蛮人。)
一个游牧民族的草原帝国终于要呼之欲出了。
春秋时代犬戎入侵,周室动迁,周王室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华夏诸国内乱不断,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北狄(丁零)遂大举进攻,攻破邢、卫等大国,南方的楚国也向北推进,尽灭汉阳诸姬。
(地图形势解释)
在此危急之际,管仲创立尊王攘夷的霸主政治,齐、晋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抵抗南荆北狄的兵锋,而沾染戎风的晋国军力更是超强,此后逐渐将赤狄、白狄诸部一一攻灭,大量狄人成为晋国的领民,也有部分狄人北撤到蒙古内外。
(人物群相)
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周王室东迁洛阳,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华夏诸国内乱不断,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北狄(丁零)遂大举进攻,攻破邢、卫等大国,南方的楚国也向北推进,尽灭汉阳诸姬。
后来春秋霸主时代结束,战国流氓时代到来,为了生存,中原诸国尽弃礼乐,集中军政资源死磕,后来本为蛮夷的中山国反而磕不过三晋,先后被魏、赵瓜分,大量狄人北撤。
长城的战略作用,按内亚学派狄宇宙先生的说法,战国七雄靠北边的秦、赵、燕三国,为了从北撤的狄人中征兵,并保证行军交通线和快速的军事反应,在远离农耕区的北部建立长城,所以长城最初不是防守用的,而是在异民族的汪洋大海里建立的控制据点。
(权利游戏的绝境长城。)
长城的建立与北方三雄的扩张,使长城以南的狄人全部被同化,成为秦、赵、燕的军政资源,而长城以北的狄人,则失去了农耕基地,畜牧也难以为继,持续到秦始皇时蒙恬北击匈奴时,远离农耕区的地方,长城也连接起来,但这种政策有他的边界,秦始皇的这次作为,就因为新筑长城的地带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派民屯垦的计划就失败了,还影响了秦王朝的国力和民力。而既失去固定畜牧场所,又不可能融入农耕的“胡人”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跃上马背。
(鸟叔骑马舞)
战国后期,华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外,多出了一个“胡”的称谓。“胡”字本意为牛脖子上垂下来的肉,可能象征着这些人下巴比较长,可能不是中国本地人,这些胡人跟以前那戎狄不同之处在于骑马作战,战斗力比戎狄要强大得多,这说明长城以北的民族开始游牧化了。
(牛头人雷霆崖)
(地图形势)
关于匈奴的兴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核诸家之言,大概可能是西方的斯基泰人回流,与北撤的狄人、少量华夏流亡者(所谓夏后氏之裔),在阴山北麓融合,形成的军事团体。其特征与此时留居塞外的丁零很不一样,统治技术上受到华夏影响,有一些发展和创新,所以潜力比较大。
头曼这个名字,最早见诸于史记,在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中意思为“一万”,或许是统帅军队的职称。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遣蒙恬北击头曼,头曼率部撤到北方。
他可能开始就是一支草原部落的领袖。
到了秦末,秦朝北部军在王离的率领下镇压反秦的六国,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全歼,北边防务空虚,头曼率领部族再度南下,以阴山北麓的头曼城为据点,自称单于(意为广大天子),由此,第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产形式的草原帝国粉墨登场,他们从此疾掠如火,飞驰如云,长鞭宇内,饮马交河,和长城内的农耕民族相互争斗,不死不休。
他们的名字叫
——匈奴
这真是——
千古幽关一但开,天罡地煞出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