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午后,窗外一个在雨中整理废纸箱子的老奶奶。老奶奶衣着干净利索,想来不是被迫拾荒。猜测应该是小区住户里的老人。原来我也看过一个调解节目是一家老人总是把捡来的破瓶子堆在自己的家里,引来儿媳妇的极大不满。那时我是不能理解的,明明生活条件优渥,为什么非要去捡个破瓶子,烂纸壳,这样在大多数人看来有失体面的活计,一共才能捡多少钱,家里又不差那些钱。但是现在我理解了,那些老人都是经历了物资匮乏的时代,我的奶奶也经历过,当时的小孩饿得都去公社的粮仓里偷生玉米粒吃,出门的衣服要借,吃饺子都吃不到纯白面的,炒菜的猪油只是用一块猪肉抹一下锅边。他们就是这样节衣缩食的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节俭的习惯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他们也并不多需要那些赚来的钱,但是看着能卖钱的东西就那么白白扔了,总是不忍。看着剩下的食物被倒掉也总会心疼。家里原来一直是奶奶做饭,饭菜总是不吃完,不会倒掉,家里的犄角旮旯也总是给奶奶种上很多豆角,南瓜之类的,吃不完留着喂猪也是没有浪费的。奶奶的衣服也基本不买新的,而且当我都上大学的时候,奶奶还会时常拿出我中学时穿过的衣服跟我说,这衣服一点儿也没坏,都还能穿,到最后她居然自己穿上了,家里的破衣服都堆满了一个柜子又一个柜子。在看《王牌对王牌》的时候,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片段,沙宝亮在讲述自己的姥姥的时候说,他成名后给奶奶买了很多东西但是都没有他把一些空瓶子带回家给奶奶时来得高兴,这就是那一辈人的情节。
与老一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这一辈,我们生活在物资充足的时代,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没有节俭二字,有的大多都是生活精致主义。不知道是经济发展趋势使然,还是被各种资本的消费理念洗脑。没见过身边有哪个年轻人对废纸壳的丢弃感到浪费,塑料袋也随意使用,去饭店点一大堆食物拍上美美的照片,然后吃完再剩一大堆。很久之前看过一个央视的广告,视频中因为要在女朋友面前显得大方亦或能报销、宠着孩子等各种理由点一大堆吃的,还有一个要打包另外一个说打包多没面子啊。视频中说中国外出就餐平均浪费20%,价值上千亿,这还是几年前,现在估计是更严重。电商平台和外卖行业的兴起,加剧了这种浪费,也助长了消费主义,一个外卖要用盒子以及好几层塑料袋包裹,都是一次性的,即便能够回收利用也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吧,而且食物餐盒和食物一起倒入垃圾桶,很难做分类更不易回收。电商平台使我们买东西更容易出门,女生的衣服和鞋包总是一柜子一柜子,双11和618促进消费者买很多非必需的东西。这种消费可以拉动内需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是以环境资源浪费为代价,是不是会得不偿失呢?地球整体来看,我们如今的能用的资源跟老一辈人相比肯定要少去很多,我们才是真正匮乏的一代,而且会越来越匮乏。生活环境也要差很多,我们虽然吃的多,但是我们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包含农药化肥,而且越来越缺少菜蔬本来的甘甜,好像只是为了吃。科技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就想古时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是不是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或者更有利于地球的发展,自然万物都是经历自然演进过来的,也许根本不应该去插手干预自然,吃饱喝足有点儿精神生活或许就很好吧,活成一棵树,一只猫,一条鱼,人相比于动物植物的高级之处最大的区别是自我意识吧,而不是掌控自然吧,现代生活让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似乎使人越来越多的丧失自我意识。
我很欣赏林达在《扫起落叶好过冬》里面提到的阿尔米绪人的生活和特拉普修派的苦修生活,阿尔米绪人坚持不使用现代科技,不使用电,也不使用马车,过着自给自足的单纯生活。特拉普修派别自己开荒耕地生产牛奶面包奶酪然后卖给周围的人,用这些钱建立自己的院落,不允许说话,日常就是生产劳作,修剪院落,在院落里可以闻到花香,听到鸟鸣,吃到纯正的食物,也锻炼了身体,也没有是非,这样的生活才是属于自然的吧,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她的掌控者和颠覆者。虽然这样的生活对现代人来说可能过于苛刻,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总感觉我们在走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