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加入简书,只做旁观者,未曾做过参与者。直至近两年来,记忆开始减退,已经开始忘记一些以前的事情,短至刚刚发生的,长的,大约十几年前的事,都已忘却的一干二净。
还是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想起什么,便记录下来。
纸笔早已在时代的更迭中悄悄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感情的智能化,我戏称这为电子日记本,它有个好处,假如云服务器不崩坏,那它便能永久保存,和那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一样,送走我们的子子孙孙,它还在呢!
①
今年贺岁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除去一如既往的战狼精神,令人赞叹的特效,最让人争议的就是影片中提到的两种相悖的观点:数字生命、有人才是家。
作为种花家,千百年来的以人为本,即便经历过百家齐放时代,最终传承下来的,是仁善,是人性,是温情,是家国情怀…
我看影视剧喜欢开弹幕,偶尔也会发表一两句,这让我感觉好像和很多人一起观看,仿佛回到了从前,一群好友一起追剧,一起讨论剧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追剧体验感。我还很喜欢和好友讨论观后感、抠细节,真的很满足!
看完这部《流浪地球2》后,我并未与好友过多讨论观点,电影主线强调有人才有家,才有地球,数字生命只是一串代码,毫无意义。
而我,支持数字生命…
我没有参与弹幕,没有参与豆瓣影评,更没有发微博…我玻璃心,我怕被喷。
②
上个月收拾老房子,边收拾边偷懒看看以前的回忆,无意间翻到满满一箱学生时代的书籍,箱子里第一本,是五年级的美术作业,翻开来,我惊讶了,我竟然对小学时期的画作一点印象都没有!
但我却清楚的记得三四岁时候的一件事情,还记得小学时,家门口一望无际的草坪,那时候想,草地的尽头是哪里呢?小时候的我也不敢走远,从未探寻过尽头是哪儿…直至高楼平地起,到如今又要夷为平地,而我却到不了童年记忆中草地的尽头。
③
我对家的感情很淡薄,淡薄到曾经很想逃离;但同时我又很依赖家,以至于我设想过离开家是让我很痛苦的事情。
我大约是恋家的人吧,我贪恋家给我的安全感,能够让我像鸵鸟一般钻进去不管不顾,但又觉得自己志在远方,一股子拉不回来的犟劲。一旦我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家父便语重心长教育我,我也很快就打消念头,父亲在我心中是一座山、一盏灯、一片阳光…
④
世间纷纷扰扰,我们作为地球的螺丝钉,混着一天又一天。
这世为人,首要便是修好自己。
这也是我最近得出来的感悟,前半生浑浑噩噩,不知目标,不懂世故,权在父母庇佑下成长,以为有了父母,便拥有了全世界。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⑤
前不久好友儿子生日,附上生日礼物的同时,也写了一张贺卡,许久未写字,略有生疏,也勾起小时候每逢教师节前,被父亲要求写贺卡给老师的不快回忆…
标点符号错误,重写!
错字,重写!
字大小不一样,重写!
落款拥挤,重写!
字高低不平,重写!
最后父亲直接撕碎我写的贺卡,拍在桌上:“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不会写别写了!”
眼泪也只能默默地流,哭闹只会拖慢进度,字还是要一个一个写。
思绪回到当下,毫无疑问的,这张贺卡我是会作废的,写到最后一个字,会写的特别难看。我早已习惯我这个坏毛病了,很淡然的拿出一张一模一样的贺卡,继续誊写。这张就非常完美,最后我自己还拍照留念了。
我很喜欢写字带来的快感,这让我会很满足,当然啦,记工作和会议纪要除外,这会让我很暴躁,老打工人了,工作本上的字就应该和医生处方一样,涂满就可以了,毕竟这工作本也不至于当做传家宝。
我喜欢安静的做些事情,练字、刻章、拼图、看鱼、看云、看涟漪…这些也能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感觉给自己充满了电。
⑥
以前的我是个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现在,物改变了心,心改变了物,心随境转,见物伤心…从以前半疑惑玄学,觉得是大数据统计和心理暗示,到现在能够辨认真伪玄学。
小时候我喜欢收集石头,喜欢它们漂亮的图案,奇怪的形状,会跟它们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搬了几次家后,石头朋友们也退出了我的朋友圈。人不过短短百年光景,和石头的时间比起来,只是沙砾般的存在,它们有千年万年的孤独,人啊,也要和石头一样,学会独处,享受孤独。
⑦
窗外濛濛细雨,雨滴敲打声属实很让人舒服,以前喜欢窝在家中,啥事也不干,就光听雨声,就很治愈了。而这个舒服的雨夜,我竟然还要连夜做周报表,衰老+1,近视+1,暴躁+1…
这段属于乱入,纯纯记录当下心情。
后记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愿你与爱的人,不再需要跨越山海,就能好好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