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在公司也是中间力量,时间就成了越来越稀罕的了,怎么花成了最关键的。
首先我发觉时间的用度,真的和我们底层的价值观高度相关,它决定了如何取舍。
2016年一个周六,杨国安教授告诉我:他和夫人一起在中欧有个分享《怎么用杨三角的理论来教养孩子》,可以给我和先生预留名额。讲真好想听,不过那个时间答应了儿子:要陪他和4个小朋友去同学的小区沙坑里玩,我只能谢绝了这次听分享的机会。
2016年一个雨夜,和团队管理人员开完会,到了公司楼下已经19:05,我需要在19:30赶回家里晚餐,这是我和孩子的约定。那个时候的滴滴是可以加价叫车的,我直接加价40元,车子在5分钟内抵达,19:30之前如期到家了。第二天午餐我和团队伙伴聊天:
“平常就是一个起步价,昨天花了60多元,加价40元,好在准时到家了。”
“你真是有钱没处花,晚到一点又能怎么样。”
说到做到是我对儿子的要求,轻易不要答应别人,答应了就要做到。儿子并不知道我为了遵守和他的约定,谢绝了我喜欢的课,也不知道我为了能够准时赶回家,加价叫了车子,不失信于孩子,遵守承诺,是我自己的价值底线,也帮助我清楚在同一时间如何选择。
过去的两年多妈妈一个人住在老家,经常回家看望她是不现实,毕竟身处两地,但经常通电话确实很需要。一开始我每周末打电话给她,发觉很多信息就滞后了,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很多情况等我知道了也就晚了。后来开始每天打电话,也让我找到了合适的时间,那就是每天上班或者出差的路上。这段时间我基本上都在出租车里,可以踏踏实实和她通上10分钟左右的电话,这让我和她保持了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
儿子1-8岁期间,基本上每天晚上孩子睡前我会陪他15-30分钟,尽可能不带手机进他房间,给他讲故事或者聊聊天,这样细水长流地交流,让我和孩子之间保持了很好的亲密和信任。
2017年11月22日是结婚纪念日,同事约我陪同拜访大客户,项目标的确实不小,我还是拒绝了。一般这样的日子我们都会休假,什么也不干,过过两人世界。那一天我甚至也没有带手机出门,就是找了个餐厅慢悠悠地吃饭,在江边散散步,但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日子,也是一年里对我们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天。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超过150天以上的江浙出差,几乎每天我都坚持回家,路上往返4-5个小时,这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真的让我很心疼,但我还是坚持回家了。我无法想象一个三口之家,长期没有妈妈和妻子在,那是什么样子?
这所有的选择源自于我想得很清楚:在外面的世界里自己没有那么重要,少了我一切都还是会正常运转的。但在家人这里,我很重要,对于妈妈,儿子和先生,少了我的参与和互动,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家。总有人问我“工作和生活是怎么平衡的?”,这是个伪命题,平衡的背后就是个人价值决定的,我自己认为再努力的工作,都是为了更美好地生活,绝不能因为工作,伤害了生活,工作和重要时刻的家人陪伴冲突,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家庭。
其次时间的价值,很不一样。
对每个人来说时间价值很不一样。团队里有一个总监成家之后,决定雇佣阿姨打扫卫生和做家务。我很好奇问他:
“你这么做决定,背后的思考点是什么?”
“阿姨每个小时的费用是25元,而我每个小时值300元,这还只是现在的时间价值,未来还有增值空间。用我的时间做阿姨能做的事情,很划不来。”
这点我真的很认可,有些事情没必要自己做,同样的时间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要做自己投入回报高的事情。
为了保持良好的体能,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打拼,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运动,而且会选择风景优美的跑步道。曾经特别喜欢徐汇或者浦东滨江大道,从我的家里到目的地,地铁非常便捷但需要1个小时,选择打车20分钟就到了,先生问我:
“你反正都是出去走路,地铁过去也很方便,路上还能走走。”
“不一样,地铁非常嘈杂,根本没有办法很好地平静和休息,周末的休息和放空对我非常重要,否则我下周没有能量持续出差工作。当我到了滨江大道,风景优美,可以大步流星地在跑步道上走起来,心情很愉悦,即使运动也是放空,而打车能够确保我多出40分钟享受这样的时光,这40分钟对于我很珍贵。”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用法,带来的价值就很不一样。
最后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做就踏踏实实地做,貌似这是提高时间效能的方法,专注当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几乎不看任何和工作无关的网站,力求高效率地处理好当下的事情。同样回到家里,也尽可能专注在家里,陪伴家人或者放松、清空自己。
曾经上班的时候想着家里的事情,回到家里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情,几乎成了恶性循环。现在无法完全做到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过在同一个时间点里,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这个做得还不错,真的发现效率高了很多。
我们在乎的就是最值得投入时间的,把时间花在哪里,回报也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