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新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百度解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同意曾仕强教授对这个解释的异议,但不同意他的解释。

首先是断句的问题。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应断句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会意字。像一只形状毕肖、躯体备全的“象”正驯顺地站在地上,象头之上有一只控象的“手”。

意思是:子路,告诉你!理解客观事物,仅仅了解事物已经发生的现象和事实不能算真正了解;我们知道事物发生必有我们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要透过现象找到事物本质;有现象必有规律,我们不知道事物未来的现象,但我们要总结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知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知也)。

孔子是“易更三圣”之一,对“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应用一定十分娴熟。“四象法”是朴素辩证法的内容之一。

按照孔子的语汇,可化四象如图:


四象思维导图1

按照现代的语汇,可化四象如图:


四象思维导图2

可解释为:

“我们了解一个事物”的两仪:一是主观的我们,一是客观的事物。

主观的我们对于事物了解总是存在“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马克思曾说,“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客观的事物总是存在明显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及其现象”和隐含的“事物本质根源、发展规律、将来未知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

已知之已知:我们清楚,事物“已经发生的事实及其现象”是可以明确的。

已知之未知:我们明白,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是隐含的,能够探索。

未知之已知:我们了解,事物未来的发展是未知的,但事物发展规律是可以找到的。

未知之未知:我们知道,事物必定有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原因导致事物发生的未知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