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我们会发现光绪廿一年(1895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前一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蓄谋已久,清朝仓皇迎战,战争于次年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甲午战争的结果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895年1月,香港
有一个人抵达香港,与几位志趣相同者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的聚会,正式成立了一个组织,修订了一个章程。
该《章程》斥责满清政府“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现状,申述以“振兴中华,挽救中局”位宗旨。明确地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此人说到做到,与同年领导和组织了广州起义,可惜起义失败,同志被捕牺牲,此人被迫流亡国外。
此人在前一年,在他的出生地——美国的檀香山和二十多个主张进步的华侨商议成立一个组织,草拟了《章程》,入会者填写盟书,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这个团体已完全不同于以前反清的旧式会党,而是一个以在中国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职志的政治集团。
此人就是孙中山,其在香港所成立的组织便是“兴中会”。
1895年5月,京师
有一个上京赶考的广东举子,考完试,照例在京等待发榜,这时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和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至,在京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5月2日,此人率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结于“都察院”门前,请督察院代奏18省1200多名举子联署的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
一、拒和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此人指出的前三项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虽然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变法图强”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此人便是南海康有为。
1895年,天津
此人第一次站在天津和大沽之间的一座小镇——小站,举目四望,看着这个淮军曾经屯过田的地方。
此时淮军早已涣散,难堪重用了,清廷曾擢选长芦盐运使胡鹬芬在此训练定武军,但是胡当官心切,不久便调任芦汉(芦沟桥至汉口)铁路督办去了,于是这个人凭借曾在朝鲜留守过多年,又写过一部兵书,故被清廷认为有“知兵”之才,得到与之家族颇有渊源的李鸿章的推荐,成为了新的定武军统领。
此人将定武军从4000人扩充到了7000人,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约请老友——翰林出身的徐世昌担任参谋、原在朝鲜的下属唐绍仪担任文案、经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荫昌推荐,招兵买马,以“服从”为宗旨,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这支军队日后逐渐壮大,将成为一支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北洋军。
此人就是——袁世凯。
回眸
1895年,三位将改变未来中国命运的人物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一刻,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某些选择将推进或阻挠历史的车轮呢?他们凭借自己的阅历、见识看到的前路究竟有多远呢?
如今的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审视这些古人,评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探讨其后果,看似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回眸每一个瞬间,难道我们真正了解他们吗?拨开迷雾又能看清多少真相呢?
历史不容假设,在这个十字路口,他们终究会迈出下一步,他们的背道而驰、分道扬镳将把我们的古老民族引上殊途各路!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文章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