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霖霆
在旅途(出差或者旅游)中,我建议你读一本书,一本纸质书。在等待的间隙,在火车上、飞机上,去翻阅它。
这个想法来自我昨天的一场旅途,六个小时的高铁,在候车厅的一个书店,我买了一本书。
坐在候车厅的座椅上,我开始翻阅,这是周国平的散文集名为《生命本就纯真》。封面上周老在给自己的自画像中写道:“头脑和心都不复杂,所以长得年轻。嘴笨手软,凡是需求人或整人的事一律不会,所以最后选择了写作。”,他说自己生性随和、疏懒,唯有坐在书桌前或摇篮旁时最踏实。我喜欢这样的人,喜欢这样的生活态度。在现世里也许显得极没有野心,但是也极纯真。
在书中,周国平老先生讲述了一位位他欣赏的、钦佩的、由衷赞叹的纯真的写作者。
低头看书时,发觉有人走近我,把一个小纸牌递到我眼皮底下,我抬头,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纸牌上写的是残疾人爱心捐助的款项。我不想去想这件事的真实性,拿出钱包塞了五块钱给她。她用大拇指表示感谢,接着转到我旁边的旅客,一个年轻的女子,她也做了跟我一样的动作。
读完几篇,看下时间,离检票的时间很近了。抬起头,望见对面坐着一位女子,穿着褐色带碎花的宽松的旗袍,年龄看上去有三四十岁了。她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她也手捧一本纸质书,披肩的长发垂在脸颊两侧,略显毛躁,但很美。那是自然生长的,没有被强行拉直、染色和卷烫过的头发。她看得专注,面容娴静。
候车厅广播员的声音一直在嘶吼。我站起身径直走向检票口,跟随人群,走向站台,钻进车厢,安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靠窗,我很满意。
周老讲纪伯伦的诗,安徒生的童话。讲孔子的洒脱,王小波的自由,杨绛的《我们仨》,史铁生的智慧和信仰。他从这些文人和他们的作品中品读生命的意义,写作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这才是书单,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他读的这些书,连同他读到的这些作者们,一起融入了他自己的思想里,他对内心、生命本质的探索里。
他在告诉我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如何欣赏写作者们。
天慢慢变暗,我也合上书,望向远处发一会儿呆。
窗外,远山如黛,层峦叠嶂,若隐若现。近处,或满眼灌木矮松,偶尔一两幢房子掩映其中;或大片大片分割成块的稻田,秧苗刚刚被插入泥土,偶尔一两个插秧、施肥的身影在晃动。
《走进一座圣殿》里讲述圣埃克苏佩里这样一位先知式的作家和他最后也是最好的作品《要塞》。
周老在文中说“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意义本不是事物中现成的东西,而是人的投入。要获得意义,也就不能靠对事物的占有,而需要爱和创造。”。
投入、爱、创造,才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觉得一日三餐,上班下班,与爱人共同看一场电影只是安逸的舒适,并在这舒适里麻木,那就是在放弃意义。如果你从这简单的生活里发现美,发现爱,全身心的投入,用心灵去感受,并创造出一些美的艺术来,那就是意义了。
这里的创造绝不仅仅指为了赢得金钱的创造,也绝不仅仅只包含成功。
可是这一切,如果不经历一些磨难,恐怕很难体会得到。
周老在讲述纯真的灵魂,可是这些纯真的灵魂对生命却有着最本质的认识,他们善良、勇敢。他们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们积极地寻求着拯救和超越。他们不馁不骄,他们心平气和。
人不应该只受自己肉身欲望的支配,不应该总是跟别人对比,而要时常跳出自己的肉身,来跟自己对话,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小时候就爱读那些大家的散文,大多是过了不惑之年的长者谈论生活的感悟。在那里看不到野心勃勃,看不到对成功的渴望,大多恬淡、平静。有人说年轻人不应该看这样的文章,应该更有冲劲一些,我也一度这样认为,我觉得自己被“毒害”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像某些人说的“在本该拼搏的年龄选择平凡,却还说平凡可贵”。
但是今天我忽然发现,不是这样。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不在考试之列,没有人去逼迫你,那么就是天性使然。今天我依然喜欢读那样的文章,喜欢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简单里发现真善美的散文。我喜欢那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如一杯陈年佳酿,醇香润喉。
在旅途中读一本自己喜欢的纸质书吧,伴着沿途的风景,让墨香和铅字充盈你的鼻子和眼睛,让书中思想的光辉照亮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