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保罗.弗莱雷说:“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对话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是心与心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1
沟通是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必备的表达方式,也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而平等的对话则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可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可以启迪彼此的思维,对话能让师生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对话的方式不仅仅限于言语,有时候还可以用眼神、手势,甚至可以用书信或网络的平等方式来进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话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和沟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民主意识,平等的沟通让教育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刻。
倾听也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更好的方式,有了倾听,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挑剔和指责只能让我们成为造成孩子的对立,孩子的自卑,还会造成心理的阴影。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苏格拉底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耐心倾听孩子们的谈话,让他们知道他们说的很重要,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从而建立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当倾听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走进了学生的心田,在心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并引领激励着他们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解读和润泽。
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最为真实的声音:
1、我想要什么?
2、我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
3、我要拥有一个怎样的教育人生?
4、我的一次暴怒或对学生一次赞许将会带给他怎样的影响?
5、我幸福吗?
6、我受学生喜欢吗?
一种反思,一种审视,生命就是这样慢慢成长。
2
信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也是朋友式的相处的关系。师生之间有了满怀期待的信任,主动学习,主动工作,主动创新,主动反思,主动成长,会让教育也变的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信任学生,不是任由学生我行我素,,而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班主任的最大价值,是促进班级学生的发展。科学的设置岗位,创造性的开展班级活动,尽可能地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使人人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最好的信任,就是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3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学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彼此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相互的积极影响。优秀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组织设计,一起出谋划策,在“动”中学,在“做”中学。
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平台,让他们互动就可以产生激情,可以启迪智慧。
4
优秀的教师既要有智,也要有勇,对于学生的警示教育中,需要用到果敢、坚决的态度的词语,比如“远离网吧”用“决不允许”“绝对不能”“严惩不贷”等等。
对自己犯错不以为然、习以为常时,我们要给予批评教育,需要义正言辞。
5
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些时候可以示弱,以退为进,让纪律委员管纪律,让学生管理学生,违规后同时受罚。示弱是为了更好的拉进学生的距离。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优秀的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别无他路,只有主动走进学生。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真实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呼吸,共欢乐。学生就会理解你的每一个举动,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育就会变得容易,学生喜欢和你在一起,同时也能感受到学生的幸福。
沟通架设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让师生彼此间变得信任,理解,心灵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教育也会变得简单而幸福。反思自己的每时每刻,该逞强时逞强,该示弱时示弱。走进学生,心灵一起跳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教育魅力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