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完了伍绮诗女士的小说《无声告白》。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本离我们貌似很远的书,里面的遭遇我们好多人都或许不会有,但他们中的那些情感心绪却好近,近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很远的是距离,这本书是写生活在美国的中美混血莉迪亚一家。
父母两种不同交织再加上另外一些原因使,使他们过分期望自己的女儿莉迪亚,当然同时也忽视了另外两个孩子。
而莉迪亚后来也因为承受不住,而现在自杀,哪怕自杀的那一刻她其实想明白了很多她想明白自己可以去过自己的生活,但是来不及了,她已经跨出了那一步。
可她的母亲到后来,才终于明白莉迪亚的那些妥协,那些无声的告白,那些不情愿,那些痛苦。
而很近的是……
【那里面的每个人都像是我的影子】
李先生的软弱与无奈,玛丽琳对于与众不同的渴望,纳斯的明白与孤独,汉娜的察言观色,以及她和纳斯的习惯被忽略的悲伤。
他们的这些组合起来的那个影子,多么让我悲伤。那个影子多么像,多么像一个人。一个我多想给她一个拥抱的人。
所以我其实能够理解玛丽琳的想法,甚至包括这本书里那些很多很多的感受。
我知道的,玛丽琳她对于与众不同的理解,是光耀的,是光鲜亮丽的,是光芒万丈的。跟他丈夫李先生的观点那么不一样的。
于是那种分歧交织在一起变成那根项链,那些书。就是那些企图将他们的女儿莉迪亚困住,却又将她推向那座湖——莉迪亚自杀的湖——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才最终明白,那些爱的秘密,无声的告白。
但我懂玛丽琳的渴望,就像一个灰姑娘做着公主的梦。
而玛丽琳她也曾为梦想而努力,但后来成家有了孩子,很多梦不得不终止,尽管她以为是中止。
所以在玛丽琳母亲去世后,当她看到自己母亲的遗物,那么多东西,她却只留下一本料理书,因为那本书让她感觉母亲那么近,但她却又在想为什么?
自己,难道要像母亲那样生活吗?
她明明可以更自我,过着更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现在这样压抑——无法实现梦想——所以她现在离开,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她也没有想过她的离开,会给这个家带来什么。
她离开了几个月,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次离开,才造成了后面的那些悲剧。
正如书中所说,母亲的离开让这个家像在悬崖边,摇摇欲坠,在此之前她们不知道幸福这么易碎。
所以我虽然赞同玛丽琳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而努力的想法,却不支持她的做法,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长大后我们的必经。
【我是我自己,不是父母梦想的载体】
记得我说的玛丽琳的离开所带来的悲剧吗?最大的一个,或许就是一个生命的死亡。
玛丽琳的离开,让她的女儿莉迪亚在心中许下一个愿:只要母亲想要,她都会说是的,她都愿意去做,愿望妥协。
只要母亲还在,就好了,就够了。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动,这种扭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母亲的愿望以及她的妥协。
她最终快要变成母亲想要的样子了,却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或许还记得,由于怀孕,玛丽琳再次失去自己的梦想,而正是莉迪亚的转变,让她又看到了希望。她觉得她可以把自己的梦想,托付在自己女儿身上。
所以尽管玛丽琳觉得她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自己女儿好,而且她也问过女儿,你会想要这些对吗?
但正如书中所说,玛丽琳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她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那种迫切和乞求。所以莉迪亚只能说是的,一遍又一遍的说。
而越说,莉迪亚越不快乐。
与此同时,由于李先生小时候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经历,让他明白,让自己的女儿,和周围融入到一起,去交朋友,去不孤独,有多么重要。
于是,他其实也在暗自的给莉迪亚施加压力——快去交朋友吧——没办法,莉迪亚只好伪装出一种自己很多朋友的感觉。
这种伪装直到莉迪亚死之后,他们才发现她的生活,其实远远不是他们所看到的那样。
最可悲的是,直到那鲜活的生命逝去,他们才明白。而莉迪亚还在时,他们没看出她的抗拒,她的迷茫,她的害怕,她的痛苦,她的假装。
但其实有两个人看出来了,那就是莉迪亚的哥哥纳斯和妹妹汉娜。
可纳斯终于要离开那个让他孤独痛苦的家了,他终于要走了——这让莉迪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或者说她自己的无法离开,自由的遥遥无期,让她再次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处境——于是纳斯没法再懂莉迪亚,再倾听她。
而妹妹汉娜,她能看出姐姐莉迪亚的假笑和不快乐,但她太小了,也太没有存在感了。她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这样认为。
真可笑,那么多人,那么热闹,却没有人能够看到,看到那些笑下的悲伤。或者说,其实他们看到了,但不理解,不愿理解。
而我说不出究竟哪种更可悲。
不过就像书中所说,你要知道,和你说话的人,其实更关心他们自己和自己的问题。
而其实不止莉迪亚她一个,是父母梦想的载体,哪怕是被忽视的纳斯也无法避免这种可怜的命运。
因为父亲想上哈佛却未能如愿,于是他只能报考哈佛去完父亲未完的梦。可父母从未,或者说从不愿意去倾听他的想法,比如说他喜欢宇宙的想法。
母亲离开后,是太空包括太空的一切,让他能够暂时忘却失去母亲的痛苦,忘却被无视的痛苦,是太空能充当他的安眠药,在一个又一个夜晚让他入眠。
而就像莉迪亚一样,他的礼物也未曾是他喜欢的东西。但如果说莉迪亚的礼物承载的是父母的期望,而他的就是敷衍了吧。
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可怜,或者说可悲。
我又想到如果说,莉迪亚是太阳,那他们呢?我不知道纳斯和汉娜会有多少次,多少次在心里这样问过自己。
莉迪亚是太阳,她和母亲玛丽琳长的最像,父亲最喜欢她;她承载着母亲的梦,母亲最喜欢她。
那他们呢?
究竟是行星,是配角,是他们所能得到的关心都是凭借别人的光更可怜,还是作为承受太多,害怕太多,并不快乐的太阳更可怜?
究竟谁更可怜,更可悲?
【我们划分界限,却发现自己被困其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更大的可悲,这个大,体现的是人数大,而不是程度。毕竟痛苦,无法比较大小。
我们知道的,中美混血莉迪亚一家生活在美国。生活中那些夹杂着的歧视和嘲笑,对于他们一家中的华裔父亲包括孩子们总是倏然一击。而作为美国人的母亲,却仿佛只沉浸在与众不同的梦中,没有注意到那些透明却有力的话语的攻击。
而作为美籍华裔的作者伍绮诗女士,我其实可以感觉到,里面的李先生的遭遇,她也肯定或多或少曾经经历或看到过。
因为就当我打出来她的名字时,我突然发现她名字的谐音多像“无歧视”。
“中国佬,滚出去!”
那些类似的话语,不管过了多久都在。藏在哪都不行。
书中的李先生不止一次厌恶自己的肤色血统,不仅如此,李先生当时作为全校甚至那个地方唯一的华裔,他也不知道多少次想消失在那些注目中,好奇,讨厌,嫌弃,鄙夷。
而这一次都是因为,他是那么不一样,这又让他的人生是那么痛苦。
所以李先生与妻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与众不同的理解。我想,李先生最渴望的莫过于,不再异样的眼光。他想要平凡,哪怕平庸。
“你是恨不得向警察下跪吧!”
李先生一直以为妻子玛丽琳和别人不一样,但玛丽琳的这句气话却再一次打破了他的幻想。
原来她也一样,原来他在他们心中都是那样。
他知道的,那些电影里中国人的苦力形象,那些负面形象,那些丑陋形象,那些其实就是他在他们心中的模样。
不管他其实是不是真的是不同的,要知道那些礼貌后面的蔑视和嫌弃,怎么会让他们透过雾去看清楚他,包括那些中国人本来真正的模样。
“中国佬,找不到家了!”
李先生希望儿子能学会游泳,但他没有注意到儿子的胆怯是因为什么——那些孩子曾经对他不好——他仿佛透过儿子又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矮小软弱孤独的自己。于是他强迫儿子去游泳池中,去和那些孩子玩。
他可能可以意识到那些孩子,其实是在作弄自己的儿子,却仍自欺欺人的想那只是游戏,他们对谁都这样的。
可当听到孩子们嬉笑着说出,那句刺痛他心的话时。他才明白,不是的。那些人就是在针对,针对他们,他们这些“与众不同”的人。
后来他带儿子回家,再没有带他来过那个游泳馆。
能怎么办呢,他只有逃避。
可他没有想到,不管逃到哪,人们划的界线就在哪。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他经历过,然后又是他的孩子经历,接下来可能是他孩子的孩子。
人们多擅长划分一个又一个局,最后却发现自己被困其中。
局内局外,究竟哪个更可怜,更可悲?
我想,其实都一样。
但我希望不管是倍受歧视煎熬的李先生,还是渴望实现梦想却不得的玛丽琳,或是已经逝世的太阳莉迪亚,又或是孤独与被忽略的纳斯,以及小小年纪就习惯将自己隐藏并学会察言观色的汉娜,他们都能够不想笑的时候就不笑。
去过自己的生活吧,如果你不想笑的时候,请记住你可以不笑。
2018.5.15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