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今天,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了投降书。当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庆祝抗日顺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十四年的栉风沐雨,终拨云见雾。
76年后的今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烈!
但我们应铭记的不仅仅是那些“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英雄,因为在那条漫长的时间轴上还有另一群人在匍匐前进,他们扛起的不是山河,而是国粹。
因此,我想谨以此篇,致敬在那个乱世如麻的年代里把文物看的比人命更重要的国宝护送者。
一一
抗日战争期间诞生了许多奇迹,而最让我震撼的是故宫文物南迁的迁徙史。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们国家的故宫运出了13427箱文物,先至南京,后分三路南下,辗转两万多公里,跨越一场十四年的战争。重返故宫清点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敌人’不仅有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1万多箱文物中,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
对于这个奇迹,那代故宫人表示:“这些文物比人命更重要” 以及“故宫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文物的完整”。
一个内忧外患、行将就木的国家,却为了一堆文物消耗钱财物力,值得吗?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亡国亡种就在眼前,区区古物完好如初又有何意义?
而意义就在于这些文物不仅仅是那些厚重的石鼓和青铜器,不仅仅是那些已经褪色了的丝帛和刺绣,不仅仅是那些老旧的画卷和碑帖,而是“数千年遗下之国粹”。它们在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之间生死与共的关系。这些文物是精神的载体。
故宫博物院理事、时任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表示:“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国史在,国家才不会灭亡。
因此,那一代学者明知此去山高路远,许是有去无回,仍以“人在文物在”为誓,死守不绝文脉,创造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文物迁徙奇迹。
而这一场南迁妥实处处惊险,遍地荆棘——最后一箱文物搬离南京后的第十天,日军发动了南京大屠杀;那一批最珍贵的80箱文物运到长沙不久,长沙火车站就被日军轰炸了;湖南大学被日军全校区轰炸时,就有流迁的80箱故宫珍品文物就藏匿在湖大图书馆的地下室,所幸文物安存……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每一次都是命垂一线,每一次都不容遗忘。那代国宝护送者也表示:“这是抬着棺材找坟地。”
日本侵华是文物南迁,万里“逃亡”的因,我们致敬先辈的同时,也应铭记国耻,以史为鉴。
此处,致敬!
——
“那年海角天涯,可有人以死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