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一个目标不见得有多艰难,但曲折。当学会主动寻找答案,发现只要迈开步子,脚下便都是路。比个耶就是最好的态度,也是最好的开始。
来时路里写满了张望与胆怯
从事文字工作、写过各类总结报告材料的同仁,对“畏难情绪”四个字一定不陌生。它会经常性地出现在检视不足、查摆问题相关的段落里。在我最初把这四个字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觉得它无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我在工作中遭遇的窘迫与阻力。那时候,每接到一项任务,一无所知的我都如临大敌,怕理解错、怕做不好,怕与态度不好的人打交道,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每迈出一步都带着颤颤巍巍的生涩之感。所以,即便表面上是满口应承的镇定,内心里却始终有个打发不走的小小mayuan。
好不容易完成了,也很难安心,拿着自己的成果去汇报时,没有如释重负之感,更没有完成了之后的得意,因为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怯生生地等着随时被审视与纠正。
上学的时候,不敢问太多问题,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后来,觉得发问是解决问题相对高效的方法,也意识到不懂实在算不得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所以面对新课题就经常性地求助于身边人,幸运的是总有耐心也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再后来,怕打扰别人,同时也学会从过往案例和各种平台寻找信息作为参考,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独立去寻找解决办法,做得尽善尽美。
几年下来,对工作日渐熟络的同时,最初的畏难情绪慢慢消解于无形。当然,不胆怯还因为深知不得不。我很少在接到一个任务时以“没做过、不会”之类的托辞加以搪塞,除非这个事情本就不在我职责范围内。在我心怀忐忑的同时,也保持了一份不由分说的自觉和自信,该自己的不推诿,因为必须要完成,也顺带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无非是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想起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年底写工作总结,写完后我发给家里一位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亲戚看,希望从他的角度看到我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他看后给提的建议是:不要太过谦虚,太谦虚了,显得不自信,会让人怀疑你的能力,要敢于把自己的成绩写出来。
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这是一条新鲜的建议,长久以来,我奉谦虚谨慎如圭臬,即便任劳任怨,从不敢邀功请赏。但后来我明白,大胆的表达,有时是对自我的鞭策,是推力。很多事情,我们本可以,不必瑟缩着不知道四肢要如何伸展,明确目标,一步接一步做下去就好。
一步步走到当下
安慰人的话听起来温情脉脉,像市面上不贵且畅销的保健品、护肤品,它可能无过,但也无功。宽慰的话听完了,问题还在那儿,纹丝不动,这当然不是理想的效果。
每当遭遇挫折或因自己的不周之处导致事情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免不了有懊恼的情绪,紧接着是反思。在这样的阶段里,人会有自责、失落。身边的人经常出于善意宽慰你说:“没关系的,不要紧的,别想太多,过去了就过去了,朝前看。”这话无懈可击毫无漏洞与错处,只是没听到这样的话,我会立刻失去表达些什么的兴致。每一次新的经历,无论结局如何,都是新鲜的体验。简简单单的“放下”两个字,解决不了我的困扰。于我而言,表达是想探讨,弄清缘由。从不妄想扭转乾坤,只为指引去路。我曾无知而又苛刻地觉得,人生路一步都不能走错,尤其是关键处。可怎么可能呢,人本就是从无知中走来的。所以,真正的开阔,始于我想清楚来龙去脉,明白“这样的结局也无可厚非”,继而下定决心一往无前之时。人很多时候不是承受不起结果,而是不明白个中缘由,被一团团的困惑纠缠着。
也有人,无论过去多久,期间发生着怎样的变故,都未曾改变怨天尤人的习惯,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可我觉得,人是一步步走到某一种处境的。一些看似起决定性作用的突发事件,只是导火索而已。挫折并不会让每个人都进步。进步属于能直面真实和破碎、能客观分析主客观因素、明白没有人该为自己负责、清醒且勇敢的人。
一步步走向未来
总是对生命有天然的好奇与追问。早些年,为了抵达正确我写下一篇篇文字,每一篇结束落笔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已经实现了对某一问题或者说困惑的探索,得到了正确答案。那时,甚至当下,用一个朋友的话说,“未经人生漫漫风雨,未历长途辛辛苦难”,对生活的认知自以为清晰,却浅薄。
变动不居的生活和因人而异的际遇,让人的认识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的自己都是这一天之前每一天的叠加,厚度不一样。所以当我身处一片纷繁之中,大脑不定时混沌不堪没有任何主意的时候,意识到无论给生活下怎样的定义,有什么样的结论,都只属于当下。我们都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路径,曲折向前。
最近看了《圆桌派》的几期节目,采访音乐大师陈其钢的一期,印象尤为深刻。
谈话中,窦文涛问他:在您的价值观里,是不是追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他说:“我是追求我的作品能和我合为一体”。
我曾简单地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快乐。他让我再次忍不住去想,人之为人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翻新的卫生巾、被戏称为“科技与狠活”的吃食、利用特效炮制的各类产品功效,娱乐圈此起彼伏的互爱互撕闹剧,各领域为闭合业绩指标的虚假数据,经常出人意料的所谓真相……接踵而来的假象乱象,让我们不得不把小时候老师家长灌输的道理美德,放置一边重新审视。我们该坚持什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梦想让我们不辞辛劳去追寻?
年过古稀,切掉两片肺,被疾病一点点吞噬着健康的陈其钢老先生,一边说“艺术是梦想,梦想是不可打破的”,一边又说“人本来就是悲剧的”,让我有了一瞬间的顿悟。
我想,世间一切的生灵,本被同一片土地滋养,晒着同样的太阳光,一样躲不过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但人偏做了客观现实中那颗“会思想的芦苇”,赋予了生命以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驱动人去追逐、求索,想要摆脱混沌、想要看清迷雾、想要有所创造,然后受尽艰辛与失落。但它却也是最有利的武器,人类用一次次的征服与超越诠释了人最磅礴的力量。当看到一个个对既定现实无能为力的个体,同时带着近乎执拗的执着与真诚去做他们认为值得的、有能量的事情,越发看到人的可贵之处,也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人的悲剧性恰也缘起于这种主观能动性驱使下的求索与追逐。现实的客观性、社会规则的强制性与既定性、命运的无常性,有时粉碎了愿望,有时压抑扭曲了人性。可人呢,有时本无力对抗,却按捺不住对抗的渴望,总有人,陷进更深的无望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
一如我越来越相信阅读的力量,行走的力量,思考的力量。曲折的路途让人免不了疲惫,但对生活,我始终保持敬畏、保持探索欲。一次次希望与失望,奋起与停滞,反复与平复,是我的路,是我们的路。
如果事事如意太难,那就祝我们勇敢且从容,通透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