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赵素红2019—12—19焦点中级16期坚持分享第156天

学习焦点以后,有几个词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就是:接纳、理解、倾听、共情。在亲子关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应该是很多父母都会考虑的。有时话说出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常说的“知易行难”吧。因为从说到到做到,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今天看到一位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深深地触动了我。视频中是一位爸爸和一个几岁的孩子,在三分多钟的时间里,孩子一直在哭闹:坐在地上哭,打滚哭,站起来靠着衣柜哭,到后来的坐在爸爸的腿上哭,抱着爸爸的脖子哭,趴在爸爸的背上哭……而坐在孩子旁边的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耐心的陪伴着孩子,给孩子以温柔的眼神,平和的表情,温暖的陪伴。在孩子来到爸爸怀里的时候,紧紧的抱着孩子,任凭孩子任性的哭闹、踢打、挣扎,爸爸始终用自己宽大的手掌和温暖的臂弯给孩子以支持和接纳。

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的陪伴也是一种疗愈。虽然爸爸没说一句话,我们似乎也能听到一个声音:宝贝,别怕,有爸爸在,什么都不怕。爸爸会一直陪着你,不会离开你,如果你累了,就到爸爸的怀抱里来……

视频虽然只有三分钟,我却被它深深的打动了。那位爸爸默默的陪伴、温暖的抱持、深深的理解和全然的接纳,让我佩服至极。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恰恰相反的做法。他们似乎最讨厌孩子的哭闹,要么严厉的制止,要么果断的走开,让孩子一个人尽情的哭。这两种做法带来的影响,要么孩子把情绪憋回去,压抑下来;要么哭闹、无助循环往复。无论哪一种做法,都会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我不知道视频中的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情绪,也没有必要深究孩子哭闹的原因。做为家长,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哭闹时如何陪伴。你的不同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和成长。

理解、倾听、接纳、共情,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待家人,对待孩子,对待来访者,我们真的能做的到吗?知行合一,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