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棱镜
镜子物语:只有当你真正安静下来时,这个世界才会跟你好好说说话。
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我是唱作人》中,歌手王源唱歌唱到崩溃大哭,歌名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世界怎么这么安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生活这么努力拼命,是不是也算一种远离,这世上除了我,只有千万个你……”这样的歌词,道出了一个人不被理解的深深的痛,一瞬间就可以把所有人的心击中。
我们都一样,渴望被理解而不可得。在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下,大家都自顾不暇,表达自己都来不及,没时间倾听别人,对不同意见更是越来越没有忍耐力。有时候,我们也想试着用“同理心”去理解别人,但似乎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
事实上,同理心倾听,确实是现代社会一项十分稀缺,又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被理解与被重视,是人类最大的心理需求,人们迫切地渴望它,就像一个快要窒息的人渴望空气。而当你用同理心倾听他人的时候,你就给那个人提供了“心理空气”,在满足了这种需要之后,你就可以致力于解决任何问题。
一个学会同理心倾听的人,能够突破自身局限,解决冲突分歧,拥有超出常人的影响力、创造力,以及最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学过很多积极倾听的技巧,但能做到同理心倾听的人其实少之又少。有时候,你自以为在积极倾听,却只是在努力假装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那些技巧反而成了同理心的障碍。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同理心倾听能力?对此,“人类潜能导师”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中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将这种能力称为“我找到你”。
1
同理心倾听是反直觉的
什么是同理心?以色列哲学家肯·朗佩特这样定义:“同理心发生在当我们在他人内心找到自我的时候。我们透过对方的眼睛观察现实,我们感受对方的情感,分享对方的痛苦。”
其实,感同身受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名为“镜像神经元”的脑细胞,无论我们执行一个动作还是看着别人执行这个动作时,它都会兴奋起来。看到微笑,我们便感觉到微笑。看到痛苦,我们便感觉到痛苦。这些神经元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感同身受、同理心在现实社会中又如此稀缺呢?这是因为,压力之下,我们的竞争思维非常强势,抑制了同理心的发挥。苏珊·基恩在著作《同理心与小说》中观察到,对于支配、分化、层级关系的渴望削弱了同理心的作用。传统观念认为,有同理心的人都是“软心肠”,容易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是不会有同理心的。
同理心的另一个障碍,是我们有一种“评判、评价、赞同或不赞同他人主张的自然倾向”。比如,当你听完一个讲座后,有人对你说:“我不喜欢那个人的演讲。”你会如何回应呢?你的回答总是赞同或者不赞同,要么说“我也不喜欢”,要么说“我觉得还挺好的”。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评价别人刚刚对你说过的话,而不是说“愿闻其详”,试着理解别人的观点。
所以说,同理心倾听是反直觉的。史蒂芬·柯维指出,人们在第一时间进行评判的倾向,在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冲突和矛盾时,就演变成了“两种选择”思维模式。要么战胜对方,要么妥协退让。争论的双方仅仅视自己为一方的代表,而不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有创造力的个人,因此不会做任何同理心倾听的尝试。比如,一位老板将自己定义为理性、实际的商务人士,面对向他提出加薪要求的员工,他只是考虑拒绝或接受,而绝不会想去听听这个员工的故事。
不能或不愿用同理心倾听,使企业管理者每天都做着错误的决策,使职场充斥着冷漠隔阂,使家庭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用同理心倾听需要时间,但是它能够恢复受损或被破坏的关系,处理所有被压制与误解的问题,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做到的。
2
相互理解的两个必要前提
我们想要被倾听、被理解,必须先学会倾听、理解别人。史蒂芬·柯维指出,要突破“两种选择”思维定势,做到同理心倾听,有两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他人,即“我看到自己”和“我看到你”。
“我看到自己”,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看作有独立判断力、创造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难的?我一直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呀。其实不然。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是独立客观的,而是严重地依赖外部文化对自身的定义。
我们出身的家庭和社会赋予了我们既定的身份和形象,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厨师、警官、演员,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些形象来定义自己,并成为这些形象的坚定捍卫者。这导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代表着“这一方”“这一类人”,而不是我“这个人”。比如,“我讨厌这些会议,但是作为优秀党员,我应该参加会议。”“他们怎么一点儿常识都没有?我就是个坦率而且懂常识的人。他们怎么不能像我这样呢?”
在这种定义下,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两种思维”模式。比如你是一个普通员工,在老板面前,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义为弱势群体,置于“受害者”的角色上。“老板怎么可能为员工着想呢?他和我们不是一起的。”显然,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想要达成同理心倾听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审视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文化倾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摆脱外界附加在你身上的定义。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不只代表争议中“我这一方”,我不只是成见、派别与偏见的集合体,我的思想不由我的家庭、文化或公司所决定,我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两种选择”思维者不仅无法“看到自己”,也往往无视他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他们也许会假意表示尊重,但其实并不想倾听,只想控制。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因此时刻准备着攻击。这种人无法理解别人,也不会被理解,因为他们的人生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我看到你”。
我看到你,是一种对他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我视你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态度、行为或信仰的集合体;我承认你的独特个性,把你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
你可能觉得,自己平日对别人都是很尊重的呀。其实未必。比如你会说,“哦,他是一名销售人员——有闯劲儿,有上进心”,“她是那种自私的人——总想让所有事情都围着她转”,“他是A型性格”,“她是那种一门心思想当CEO的人”……类似的评判,都代表你没有将这些人视为个体,而仅仅把他们归为一类。
大哲学家马丁·布伯在著作《我与你》中指出,我们之间往往是物与物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将他人贬低为“物”来更好地控制他们。于是,公司给员工起了一个可笑的称呼——“人力资源”,好像他们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一项负债。“因此,虽然大多数员工拥有远远超过工作所要求的创造力、聪明才智,他们却仍旧仅仅被视为执行工具。”
我看到你——不带任何控制或操纵的欲望,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一项稀缺的品质。而这是神圣而美好的。你有你的天资、智慧、独特的感受和视角,你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令人赞叹的领悟。就像卡尔·罗杰斯说的那样:“如果让人们顺其自然,他们就会像落日一样美妙。”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是像欣赏落日一样,欣赏孩子内心世界的美好,还是只把他看作一个“需要被教导的、不成熟的”符号?想想需要被你看到的人——同事、朋友、家人,你是否贬低、忽略或轻视过他们?如果你能够真正奉行“我看到你”,用同理心去倾听,就会发现,所有人都非常愿意向你敞开自己,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3
发言权杖法,让我找到你
做到了“我看到自己”和“我看到你”,你就具备了实现同理心倾听的前提。但如果你想把同理心倾听真正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还需要借助一些“我找到你”的方法。
当我们尝试用同理心倾听时,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随时想要评判的欲望。比如当我的儿子向我解释他为什么没完成作业时,我总是忍不住插话:“这只不过是你的借口吧。”
有一个方法能够很好地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发言权杖沟通法”。几个世纪以来,印第安人一直在用“发言权杖”来指派会议中的发言权。只要发言者手持“发言权杖”就不会被人打断,直至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充分听取和理解为止。“发言权杖”在本质上就是同理心倾听。
在与他人沟通时,你要在内心里构建出这个“发言权杖”,告诉对方:“我的故事讲完了,让我来听一听你的故事吧。”只要权杖还在对方手中,你就要安静地、全神贯注地聆听,不要发表任何评价。
我读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三口之家,父亲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不能常陪在女儿身边。每次女儿心情不佳或惹了什么麻烦,时间有限的父亲就会同她坐下来讨论一下。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女儿到了青春期,情绪变得更不稳定。有一次,他们的女儿失踪了!身在外地的父亲急疯了,立即坐飞机赶回家,最后人们好不容易把女儿找到了。当晚,父亲对妻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妻子说:“听听她的想法吧,别说话,千万别说话。”
这位父亲坐在女儿身边,问:“想谈谈吗?”女儿不说话,父亲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了很久,她终于开口了:“我不想活了。”父亲忧心忡忡,强忍住反驳的冲动,柔声说道:“你不想活了。”接下来是大约5分钟的沉默。对父亲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长的5分钟。
“我不开心,爸爸。我讨厌自己的一切。”女儿开口了。“你一点儿都不开心。”父亲轻声说。然后女孩儿开始哭泣,一边哭一边说话。那些堵在她心里的话像决堤之水倾泻而出。她一直说到第二天早上,而父亲只说了不到10个字。
后来,这位父亲无数次为女儿提供“心理空气”。如今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冷静的、充满自信的女人。
只要发言权杖还在女儿手里,父亲就不说话。最后,这个方法帮他找到了她。
工作中,生活中,当你听到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时,走过去对他说:“你看事物有不同的视角,说给我听听。”然后使用“发言权杖”法。你做得越多,气氛就会越和谐,你从中学到的也越多。
下次讨论的时候,不妨做个实验:每个人必须要陈述完前一个发言者的观点和感受并得到认可后才能发言。复述别人的观点很简单,但是捕捉别人的情感很难。不过,如果你一直坚持下去,你会达到同理心的境界。你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到他眼中的世界。
在使用“发言权杖沟通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7点:
1、集中全部注意力,用心理解、专注倾听。不要判断、评价、分析、注解、建议、怜悯、批判或辩论。释放自己的全部压力,坐下来倾听即可。
2、你开口的唯一目的是保持倾诉的流畅性。说诸如“多告诉我一些”、“继续”之类的话,或者只说“嗯”。
3、对情绪保持密切关注。要肯定对方的感受:“你一定对此感到难过(气愤、受伤、担心等)。”
4、记住,你在听一个故事。就像看电影一样。你不会打断剧情,也不会跟银幕顶嘴。
5、做好学习的准备。如果你够坦诚,你会获得领悟,获得思想的升华和观点的完善。
6、把你听到的故事复述给对方听。问问对方你是否已经完全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没有就继续努力,直至他满意。
7、表示感谢。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说:“假如有人对公认的看法提出质疑,我们要为此感谢他们,并敞开我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庆幸有人做了我们应做的事。”
学会用同理心倾听,你就找到了别人,也让别人找到了你。在这个矛盾冲突不断的世界里,太多人感到自己被忽视、被误解,如果你能用同理心倾听,对方一定会无比珍惜。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仿佛在说:“终于有人懂我了,多么不容易。”而只要你这么做,也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来理解你。你会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定会收获更多的感动和幸福,只要你愿意。
END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多年500强品牌宣传。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越变越好,收获幸福,实现人生弯道超车。微信公众号|七棱镜,头条号|七棱镜2010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