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触良多。我没有北漂的经历,没有真正的在外面的世界打拼过,触动我的是两个人一路走来的过程。热恋时的相互体贴,到小事争吵后得冷漠;最后的各奔东西。地铁那一幕,男主貌似知道自己错了,追出去后,却没有勇气踏入地铁,去挽回这段感情。最后两人再度相遇,留下的只有遗憾后悔。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热恋期过去了,之前满眼的优点,现在变成历历在目的缺点。之前一分钟都离不开,现在却巴不得清静地玩游戏。
“我觉得你应该去学习化妆,提升你的外在气质。”
“好,我去学。”
“我觉得你应该去学习泡茶,也提升你的气质。”
“我没有兴趣,但还是去学。”
“我觉得你应该去找一份工作,不能成天悠悠荡荡。”
“可我每天要学习这么多,没有时间去上班啊。”
“我觉得你晚上有时间可以去摆地摊,赚点小钱。”
“夜市现在生意不太好做,好累又赚不了钱,但还是去摆摊了。”
“我觉得你应该控制你的消费,你现在没有收入还大手大脚。”
“我就是喜欢吃榴莲,洗头吹头发都是正常开销啊。”
“我觉得你应该学会记账,知道这个月你用了多少。”
“虽然很反感,好吧,我记账。”
自从我带着她见了我父母,这一切都不一样了。父母的不满意无形放大了她外在形象的缺点,殊不知我自己现在越来越邋遢。我不断的要求她做这个,做那个,就是希望别的优点能掩盖这缺点。这样只会加深我对她的不满。卡在心中那根刺,你越用力去抓,去拔,只会越陷越深。
反过来再看看我,我有什么值得吹嘘的优点嘛?好像没发现,发现的却是我一个个缺点。自私,自大,自以为是。
从一开始热聊到深夜4点,到现在聊一小时天我还心不在焉地边游戏边聊。
我在变,变得冷漠,变得无动于衷。
我对她有这么多,这么高的要求,只是为了她好?还是为了我好?
她在努力变好,而我呢?不再注意打扮,邋邋遢遢。对她的关心也越来越少,只有心不在焉的寒暄。
我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因为我接受了一个观念:金钱上的不足,你得用努力来弥补。说白了,就是两个家庭经济的悬殊,所以导致一头高,一头低。我本来的位置是站在中间调节高低的,可我现在却实实地摁住低的那头,让她永远无法起来。
我有时候在思考,我们三观一致嘛?
不一致,很明显的我们价值观相差很大。我主张节省,她主张享受当下。我们的价值观是26年父母的谆谆教诲影响形成的。两个家庭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价值观的不同。她生活在父母疼爱,家庭氛围活跃,父母鼓励支持的环境下。我生活在父母保护,所有事的掌控,不断打压(希望我谦虚)和家庭氛围压抑的环境下。父母从来没有支持,鼓励过我。他们望子成龙,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我身上,希望我能早日成才。我的家庭环境导致我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是如此:
父母为了我好,给我安排这个,哪个,从来没问过我喜不喜欢。
所以现在的我,要求她做这个,做那个,也是为了她好,可我从来没问过她喜不喜欢。
父母在我取得小成绩,不夸奖,还会呵斥我这点小事不值得一提;在我失败受挫时,不鼓励,还会抓住这点小事一直训斥不停。
她努力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不夸奖,还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在消费上有一点多的时候,我酒抓着这点小事不放,长篇大论谈论要如何理财。
现在的我,就跟我父母没两样。
我曾经发誓,以后对待自己的小孩,我绝对不会跟我父母一样去教育。然而现在,我还是没有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
看完电影,我长叹一口气。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变成一个扭曲的人,用着扭曲的爱。
“永远不会再重来,有一个男孩爱着那个女孩。”
我翻开了我们最初认识的照片:两个人的合影,笑得是如此的灿烂。美好的回忆瞬间把我拉回到过去,拉回到那个用正确方式去爱的时刻。
趁现在还不晚,我不能错过这个努力,一直在付出的女孩。我要放下心中对她的芥蒂,像当初一样纯洁地去爱她,呵护她,保护她。我觉得她就是我一直在寻找地那个她,我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份应得的爱。
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我要积极鼓励你做你喜欢的事情;坚定地告诉父母,我只要这个女孩,我想要跟她永远在一起!慢慢改正我的价值观,让以后我们的家庭温馨,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