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

秦始皇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这是一个独特的建筑组合,其布局与都城咸阳的城市规划相呼应,故宫被城墙包围,自身被其他城墙环绕。秦王朝首都是中国的一个缩影。秦始皇希望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死后也得到兵马俑军队的保护。

秦始皇陵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有关:公元前221年,由一个绝对的君主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首次统一了中国的领土。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小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

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传说因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因而得名。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这段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谷峰相间,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状似盛开的莲花,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犹如莲蕊居于正中。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东侧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

此外,在陵园东侧,有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载:"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

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出于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古人常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设置陵寝,特别是帝王陵。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但陵园却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之所以这样做,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郦道元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潼县 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为明确:"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长在西、卑幼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潼县以西,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所以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秦始皇帝陵选址骊山北麓,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而另辟新园的做法,是其一墓独尊思想的反映。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出来,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此外,从堪舆学上讲,秦始皇帝陵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位当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墓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