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唯有始终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力量。
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要在“心”上下功夫,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内心深处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在工作中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必须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入脑入心。要学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奉献精神,学习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务实作风,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要务。只有思想上“扎根人民”,行动上才能“服务人民”,才能在面对群众诉求时不推诿、不敷衍,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在“实”上见真章,聚焦精准发力。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是关乎日常生活的“小事”,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大事”:学龄儿童的入学难题、独居老人的养老保障……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形式主义,而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一方面,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通过信访接待、基层调研、线上平台等方式,全方位收集群众诉求,建立“急难愁盼”问题清单,让问题“浮出水面”;另一方面,要压实责任、限时办结,对清单上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破解群众难题,更要在“常”上求长效,健全制度保障。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是“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而需要久久为功的制度支撑。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问题排查机制,定期深入基层“把脉问诊”,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矛盾,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要优化监督反馈机制,通过群众评议、媒体监督等方式,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跟踪问效,防止“纸上整改”“虚假落实”。同时,要善于从解决具体问题中总结经验,将好做法固化为制度,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防范新问题”的闭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也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担当。唯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才能在新时代的“民生考卷”上写下让人民满意的答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