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李白(701年——762年)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坛很有代表性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把豪迈、瑰丽、雄浑的“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则把空灵、恬淡、闲逸的“山水田园诗”发挥到极致,他们在各自的诗歌领域,都创造出了震古烁今的成就,让后人受益匪浅。
两人都是依靠诗歌为自己赢得美名的文化精英,在生前就已经声名显赫,积累了许多崇拜者,走到哪里都可以引起粉丝的热烈欢迎。
况且,两人都喜欢游山玩水,交游广泛,结识了许多不同职业的朋友。
按理说,这两位诗坛大佬应该惺惺相惜才对,然而,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两人的朋友圈里没有对方,一生几乎没有任何交集,甚至有些相互看不上。
李白的好友主要有贺知章、张旭、高适、孟浩然、王昌龄、岑夫子、元丹丘、汪伦、杜甫等。
王维的好友主要有张九龄、李龟年、孟浩然、岑参、元常(元二)、神会禅师、晁衡(阿倍仲麻吕)等。
可以看出,他们有一名共同好友——孟浩然(689年——740年),在年龄上算是他们的前辈,两人各自跟孟浩然以及其他友人参加过多次聚会,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李白和王维出现在同一个场合的交往记录,两人之间连一首赠诗也没有留下。
这就让读者不禁纳闷,李白和王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啥老死不相往来?
以我之见,李白和王维两位诗坛大佬是因为在身份地位、思想信仰、情感经历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再加上“文人相轻”这种自古以来存在的陋习,才促使他们没能成为一条道上的朋友。下面,逐一来分析。
第一,两人身份地位的差异。
王维出生在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的王氏家族,蒲州有五大家族,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他四个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河东汾阴薛氏家族、河东解州柳氏家族、河东夏县司马家族。
历史上,王家诞生了许多名人,其中,隋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通(584年——617年),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教合一”思想是他首先提出,他建议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然后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进来,这对后来的儒释道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王通因为很有学问,所以,唐初的几位立国功臣房玄龄、魏徵、薛收等人,都拜在了王通门下。
王维在后来把先祖王通当作榜样,发誓要把王家的家学发扬光大下去,事实上,王维在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的做到了。在20岁那一年,王维考中进士,并且,在诗、书、画、音乐等领域全面发展,顶着“大才子”的光环来到京城长安后,即刻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可以说,王维因为出生在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后来在仕途上又比较顺利,因此,他骨子里的优越感一直很强烈。
李白祖籍在甘肃天水,他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但缺乏证据,他的家世和家族史一直是个谜,连他的出生地也众说纷纭,有说西亚碎叶城,有说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还有说巴蜀江油。
可喜的是,李白家族从他爷爷那一代人就开始经商,到他父亲手里,他们家已经是当地的富户,李白也因此成为“富二代”。
因为有钱,李白在40岁之前就没有想着去工作,整天呼朋唤友,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唐朝非常看重出身背景,奉行“士农工商”的等级排位,商人的地位很低,并且明确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老子从商,因此,李白没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
恰恰因为这些,王维在骨子里认为李白只是一名“暴发户”的后代,没有资格跟他这种根正苗红的名门望族的后人相比较。
第二,两人思想信仰的差异。
从思想信仰来看,通过李白和王维二人的外号就能得到答案。
李白号称“诗仙”,是因为他一直对道家思想十分感兴趣,他从少年时期,就喜欢去老家附近的戴天山上,听道观里的道士谈经论道,比如,他的五言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对自己这种生活的记录。
在后来,李白经常跟道士朋友一起活动,如岑夫子、丹丘生,都是盛唐有名的道士,三人经常在一起论道、作诗、喝酒,甚至一起炼制丹药。他的代表作《将进酒》就是三人在一起饮酒赏月时所作。
可以说,在思想信仰方面,李白自始至终没有离开道教。
而王维就不一样了,他号称“诗佛”,在佛学上的造诣很高。
王维遁入佛门,源于他741年(时年40岁)在南阳临湍驿遇见了南宗的神会大师(668年——760年),这次相遇成为他一生中的精神转折点。神会是禅宗六祖惠能(638年——713年)的关门弟子,后来成为南宗非常重要的传承者。正是在神会的努力下,才确立了惠能在“禅宗”的正统地位,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神会则成为禅宗七祖。
王维被神会禅师博学的佛学知识所打动,并被神会的“无念禅”开启了心智。于是,他信仰了南宗,从此以后,他以禅诵为事,以玄谈为乐,写下了许多跟佛教有关的诗文,最有价值的无疑是《六祖能禅师碑铭》,在他多首诗歌里,有许多关于游历寺庙的诗,即使是写景状物,他也能保持一颗平和、放达、闲适的“禅心”,给读者留下诗情画意的直观感受。
由于李白和王维的思想信仰不同,再加上“佛道之争”在唐朝很普遍,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
第三,两人的情感经历曾发生冲突。
《新唐书》记载,李白跟王维之间产生隔阂,还跟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玉真公主(690年——762年),她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的亲妹妹。
王维早在720年就考中进士,即刻开启了春风得意的人生,进入朝堂后,很快认识了玉真公主。
多才多艺的王维,在玉真公主面前大显身手,又是作诗、画画,又是弹琴唱小曲,把玉真公主这个大黄花闺女迷得芳心荡漾。
没过几年,王维又考中状元,玉真公主对他更加刮目相看。然而,玉真公主早年因为出家修道,迟迟没有还俗,不可能跟王维结为伉俪,只能以红颜知己的身份交往。
王维看清现实后,狠下心在后来娶妻生子,给玉真公主带来不大不小的打击,连王维自己也不好意思再面对玉真公主,于是,他只能离开京城去外地做官。
几年后,李白来到长安,又一个才华盖世的人来到玉真公主面前,玉真公主认为这是老天给她的补偿,走了王维,来了李白,心里美滋滋的,很快,两人相互走进对方的心里。
在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大力推荐下,李白顺理成章地做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后来,王维得知此事,看到自己昔日的女神成为另一个男人的红颜知己,心里醋意大发,对李白更加鄙视了。在王维眼里,李白算不上爷们,是“吃软饭”的人,因为他的第一个妻子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为了促成这桩婚事,放下一贯的高傲,当了倒插门女婿。
第四,没有逃离“文人相轻”的魔咒。
“文人相轻”这个典故出自曹丕(187年——226年)的《典论·论文》一文,原话这样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可以看出,自古就有这个传统了。
文人之间相互看不起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大多恃才傲物,桀骜不驯,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有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二是文人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尤其在古代,并没有那么多的职位供许多文人选择,当两个实力相当的文人成为竞争对手时,肯定会抬高自己,贬低对方,最终达到让自己成为胜利者的目的,这些符合人的本性。
作为大佬级诗人,李白和王维在骨子里都有不服对方的想法,是“文人相轻”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