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基本信息
内容概况: 正面管教,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管教孩子的方法。通过讲述什么是正面管教,为什么要正面管教,具体要怎么做三大方面内容,让大人在育儿之路走得更顺畅!
出版时间: 2009年
作者: [美] 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
02评 价
豆瓣评分 8.8
微信读书评分 90.3
我的评分 4.2
(1-不推荐,2-纯粹了解,消遣打发时间,3-有一定价值,4-价值挺大,5-强烈推荐)
我认为书好的地方
书分为十二章,每章内容由若干节组成,而每章结尾必有<回顾>一节。
每节<回顾>又分为:“正面管教工具”、“问题”两个内容。
“正面管教工具”主要是总结本章内容所提到的管教方法与工具,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
“问题”相当于课后练习,对本章内容要点进行提问,有助于读者检测对内容理解程度,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我认为书不好的地方
书中有较多不熟悉不易理解的词汇,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去思考。可能是译文的原因,也可能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无法用惯用的思维逻辑去阅读。
总之,我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好读的书,但也没想象中的难懂。
03我的收获
注:以下粗斜体内容为引用书中原文。
读完这本书,有挺大的收获,但收获并没有很大,这与我的阅读情况有关,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价值性不大。
读了10+本育儿书,我发现在我读过的育儿书中,或多或少能找到共同点、相似的育儿理念。它们都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原则,区别于各自讲述的侧重点不同。
《正面管教》这本书也亦如此。虽然价值挺大,但却不及《正面教养》、《看见孩子》对我的影响大(较早前接触的育儿书,育儿理念也很受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基于大脑的认知,同类的相似事物,初始接触的事物常伴随更强的情绪唤醒作用。
扯得有些远了,回归到《正面管教》内容上来。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为了便于理解,我觉得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什么。讲述了什么是正面管教。(第一章)
第二部分:为什么。提升认知,通过了解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正面管教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五章)
第三部分:怎么做。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有效运用鼓励、班会和家庭会议、家长个人行为。(第六章~第九章,其中会穿插第一二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补充+综合。(第十章~第十二章)
第一部分 什么是正面管教
我们常认为,孩子做错事就要受到批评和惩罚,让其长记性,以避免下次再犯。
孩子受到批评和惩罚,内心恐惧担忧,受制于父母的威慑,会做出一定的改变。短期来看,效果显著。但长期后果呢?退缩、自卑、叛逆......尤其是当孩子发起反抗时,惩罚不管用,父母会认为那是不够严厉,继续加重惩罚,孩子抵抗越明显,陷入循环。
正如作者说的: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不必为了让孩子下次做得更好,而惩罚他们让他们感觉更糟。那么应该为了孩子开心,就不管不教,放任之吗?
不,既不要严厉也不要娇纵。这就要提到正面管教了。
正面管教: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大人与孩子共同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让孩子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
而当必须要大人独自作出决断时,大人要坚定而和善,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孩子尊重。
从长期看,正面管教,不仅有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还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在成长路上越走越宽。
为了便于理解,作者把正面管教划分为四个标准。
标准一:和善与坚定并行
■概念——和善坚定: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反面:专断-缺少和善,娇纵-缺少坚定
对孩子专制,抑制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对孩子娇纵,顺从孩子,忽略自己的想法,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例子——孩子顶嘴
家长很生气,但不要在这个时候解决问题,而是走开一下,待双方都平静下来,与孩子共同解决。
和善(尊重孩子)——对孩子说:“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
坚定(尊重自己)——事情需要解决,需要对孩子行为作出限制。让孩子参与到制定限制的规则中。当孩子们有机会自己选择时,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标准2: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心灵纽带)
正面管教的方法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标准3:是否长期有效?
惩罚有效,但局限于短期。长期有效的管理方法才是正道。
标准4: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
所以,检验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有效,看看是否都符合以上四个标准。
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了解具体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提升自我育儿方面的认知,了解孩子及其相关行为的内容。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正面管教
这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及一些实用建议,帮助家长们更多地了解人类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以及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为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制止?
出于本能,出于经验,出于传统教育......担心不制止,问题会愈发的加重。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大人的出面制止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更多的情况下,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的点放在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真实原因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信息,而非以结果为导向,那是不是会好点呢?
(一)什么是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不符合常规,如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如,一个二胎家庭,大宝经常打骂尚在襁褓的小宝。大人们会很生气失望,责备怎么大宝如此不懂事。但如果得知背后的真相——大宝是因为大人们总是围着小宝转,备受冷落而难过,才把情绪转嫁到小宝身上。之前生气的情绪是不是消退了不少?大宝的行为固然不妥,但得知背后真相后,大人反而会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引导大宝。
为此,书中作者专门写了一章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致力于让家长了解孩子出生顺序,在家庭的生存情况选择,以增进对孩子的认知和理解。
我的理解是,了解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生理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逐步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和失控感。总言之,对孩子了解越多,心态也就更从容,情绪也就更稳定。
(二)当心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这个词,有些陌生。如果把“自然后果”拉进来讲,会容易理解些。
1)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大人的干预,让孩子体验其行为产生的后果。
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过程中,大人只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大人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被雨淋湿了会感冒,至于孩子怎么做,那是孩子的事,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不宜采用自然后果的情况:
■孩子处于危险中。如孩子在大街上玩。
■需要花时间训练的事情。孩子心智还不成熟,需要大人引导。如训练孩子不要在大街上玩。
■当事情会影响到其他人时。如孩子朝人扔石头。
■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2)逻辑后果:就是有大人的干预,控制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如:下雨了,避免淋湿,大人让孩子停止在外面玩耍,回到家中。
与自然后果不同的是,使用逻辑后果的父母会要求孩子按照其想法去做。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在使用恰当的基础上,都有积极作用。那为什么要当心逻辑后果呢?因为很多人会把逻辑后果当成是惩罚。
下雨了,孩子不听劝,还是要在外面玩。大人生气,把孩子拉回家中,惩罚痛骂一通。
惩罚的后果第一部分讲过,所以要恰当使用逻辑后果,需要注意以下四点(逻辑后果的四个R)
相关(Related):产生的后果与行为相关。
尊重(Respectful):后果不包括责难、羞辱、痛苦等。
合理(Reasonable):不夹杂个人情感,从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
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预先让孩子知道,他的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出现。
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第三部分 正面管教要怎么做
(一)关注于解决问题,而非关注于惩罚。
当孩子犯错,传统的管教方式让我们着眼于过去,关注于错误的行为,通过惩罚,让孩子长记性,不要让孩子再犯错误的行为。
而正面管教方式,则教会我们着眼于未来,关注于问题的解决,要教会孩子要怎么做。
如:孩子不好好吃饭,还把饭菜弄到哪里都是。
传统管教方式——着眼于孩子不认真吃饭的情况:生气呵斥,责其赶紧把饭吃完。若孩子不听愈发顽皮,惩罚上场。
正面管教方式——着眼于寻找如何解决孩子认真吃饭的方法:提前告知孩子要好好吃饭,要不然晚点肚子饿,可没有其他东西可吃。只能饿肚子。孩子若不听,那就先不管(第二部分提到的自然后果)。
晚点孩子果然肚子饿了,家长要和善且坚定(第一部分提到的正面管教标准一)表示:“我相信你可以撑到下一餐饭点的时间。”(偶尔要心大,毕竟孩子饿一顿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当然孩子本身体质较差的除外。)
当孩子切身经历到不认真吃饭肚子饿的后果时,家长可以出面干预了(第二部分提到的逻辑后果)。具体怎么做,请看第二点。
(二)“赢得”孩子
■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表达对孩子行为的同情(并不等同于要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可共同讨论,直至达成共识)。
延续上面的例子。
家长:“我知道你现在肚子饿,感受不好。但你知道吗,当我看到你不好好吃饭时,我有些生气。我在想你为什么不好好吃饭?而我能做些什么,让你能好好吃饭呢?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吗?”
通过一些启发式问题的询问,了解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孩子共同解决。
(三)积极的“暂停”
很多时候道理都懂,但是有些熊孩子的行为就是恼人。
即便拥有再强大内核再稳定情绪的人,也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做到一直不生气,毕竟我们都不是圣人。
所以,在我们情绪不稳定的时,为避免我们的做法受情绪的影响,我们要适当的抽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如:”我想我们两个人现在心情都很糟,无法讨论这个问题,但我愿意在你我都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和你讨论。”
我们也不能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对他说教,吩咐他做任何事情。而是要先让他情绪稳定后,再来解决问题。
平日里,可以与孩子一起设置一个专门的“暂停”区(一个有助于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有意识地告知孩子,如果某一方不冷静,要去“暂停”区,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后,再来解决问题。
(四)有效地运用鼓励
鼓励是把孩子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家长往往会把鼓励当成是赞扬,所以我们要先把鼓励和赞扬区别开来。
对孩子赞扬即时效果明显,但要考虑到这么做的长期效果。
赞扬来自于外部的评价,一味的赞扬有可能让孩子依赖于他人,成为“讨好型”人格。
而鼓励关注过程与内在动机,让孩子更关注自身成长而非他人看法。
鼓励和赞扬的区别
有人会问,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采取的是鼓励的态度,而不是严厉惩罚,这不会助长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吗?
这不得不又要提起前文作者所说的:“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大部分人会认为做不良行为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才能有效扼杀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而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列举书中的一些例子:通过鼓励转移孩子的不良行为。
一学生在学校不断惹麻烦。他每次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就会罚他抄50句话。学生不肯,老师就加倍罚。依旧没有效果。
有人提议,每当这一学生扰乱课堂或不尊重别人时,他就要做些有贡献的事情做出弥补,比如替老师做一些事情、辅导班上需要帮助的同学或者在某堂课上讲一个片段。
把学生的不良行为被转向了有贡献的行为。从此,学生很少再有行为问题。
幼儿园学生不愿意在做完手工之后收拾起自己留下的乱糟糟的东西,老师就让她负责并教给她如何教其他孩子像她那样收拾起东西。
幼儿园学生总把其他孩子搭的积木打翻。老师就让他负责教给其他孩子在玩儿积木时如何合作,并在该收起积木时,帮助其他孩子。
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并且让孩子、父母和老师都灰心丧气。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以及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们就会得到归属感,并且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
(五)让孩子共同参与(家庭会议和班会)
1)家庭会议
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孩子也是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强制要求孩子根据我们想法去做。但家长出发点也是好的,不能完全任由孩子。
所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途径。
■原则:
定期召开,全员参与,雷打不动。
召开家庭会议。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尊重的对待,并且每个观点都能够被倾听和讨论。
■主要内容:
1.家庭会议上,针对近日来的一些问题,共同想出解决方案。
2.对于方案的规定,要遵守,不能打破。如有特殊情况发生,需共同再想办法解决。
■附加——仪式感
致谢,感激的话
家庭活动的制定与计划(晚餐、娱乐、旅行等)
家庭会议记录本
......
2)班会
《正面管教》的班会与我记忆中学校的班会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
相似的是,都是定期有计划地进行,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学习与探讨。
区别于,《正面管教》里的班会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主持人,引导其他学生对日常收集整理好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解决。旨在让学生在鼓励,尊重下,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有些类似于头脑风暴。
家庭会议和班会,出发点都是通过让孩子参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四部分内容,主要是一些补充及综合应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04写到最后
最后,说些题外话。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可能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吸收。
而当整理笔记并写成文时,整体逻辑清晰了不少,被动输入转为主动输出,可以轻易get到书中的观点,又发现了一些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