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举水河邓家畈桥段发生一起惨剧,14岁的初二学生某某与同学一起游泳,不慎滑入深水区,无人及时抢救,失去了花朵一般的生命。
前一段时间,老家这一带一直是雷雨天气。每天不是暴雨就是大雨,反反复复,犹如犯了神经病。池塘的水满了,河里的水涨了,平时的浅水区变成深水区,隐藏着无尽的危险。
而自前天起,太阳憋着一肚子闷气窜出来,热腾腾地,带着无穷的威力。干活出汗,走路出汗,坐着聊天,汗也不分场合地出来。
天热了,连玩手机也嫌烦躁,捏着一手的汗,又湿又烫。水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伴,钓龙虾,捉鱼儿,洗冷水澡,哪儿的水干净,哪儿的水深,在燥热的暑假,哪儿断不了孩子的身影。
我小时候也是无水不欢。七八岁时,我就可以娴熟地运用各种泳姿,绕着村中的大塘气定神闲地游几圈。我可以在水中憋气一分多钟,一个猛子扎下去,黑乎乎的脑壳从三四丈远的地方如一只皮球,晃晃悠悠冒出来。
那时的农村,没手机没电视,打牌赌博的现象极少。夏天人们消暑,要么躲在树荫底下,或聊天或瞌睡,用蒲扇打发时光,要么溜进池塘或河里,将热气与凉水交换。
彼时的池塘清幽幽,可洗菜,可浣衣,彼时的河水清亮亮,可直接伏下身子喝或挑水烧饭。
彼时的娃儿一个个都是水中鲛龙,十来岁倘若不会游水,会被人当作低能儿,成为笑谈。
彼时的水里,大人笑,小孩跳,鱼儿忙着窜,浪花急着飞。
每年,除了有意投水自尽,几乎没淹死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