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选调大学生
到农村“充电”
近一段时期以来,东营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某某某同志“某某某某”的精神,坚持从市直机关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实职锻炼,并把此作为改进农村工作和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重要手段,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入口关”。选调大学生到农村任实职为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提供了一个全面接触农村和迅速成长进步的机会,市直机关反响热烈,报名十分踊跃,但也有个别单位和个人有畏难发愁情绪和应付思想。同时选调的大学生又要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全市年轻干部的形象。因此,市委组织部干部下派办公室对这项工作十分慎重,在选人上坚持“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必须是单位公认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必须是本人自愿”的原则,从市直单位广泛选拔人员。从一九九九年选调的30名大学生情况来看,他们的平均年龄26.1岁,在市直机关工作了3—4年的时间,全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4人。
市委组织部通过加强对选调大学生的管理,从市直单位选调大学生到农村锻炼渐成体制。通过落实与第十批下派工作队员同等待遇,纳入各县区工作队的统一管理,严格考勤制度等措施,随时了解他们驻村的情况。同时,市、县区委组织部经常组织不定期地对选调人员进行了解,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通过所在村、乡镇反馈情况,针对他们出现的困难,与所在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选调的大学生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与最基层的农村群众打成一片,体味农民群众的甘苦。他们来到村里以后,与村里干部一起,深入调查研究,深挖“穷根”,积极为村里脱贫致富多方奔走。到东营区西范乡西范村任主任助理的仲伟旭通过调查发现机绣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在克服种种困难后,他带领群众4次到潍坊参观学习,协调资金4万元余,聘请了3名技术员,举办培训班培训绣工120名。为了跑成这一项目,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跑潍坊13次,济南1次,胶州1次,威海文登各一次,解决了在刺绣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现在,绣品已经成了西范乡一个小有名气的产业。市委宣传部的巴绍东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被选调到垦利县西宋乡夹河村任支部副书记。麦收时节,他与村民一起顶着炎炎烈日打麦,饿了就回去做点饭吃接着再干,他还从自己工资里拿出200元钱资助了村里两个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其间,他还积极搞好民情调查,撰写了《农民群众的期盼》、《进农门、说农家话、办农家事》比较有深度的文章。新华社拍摄的他与另一选调的大学生陈德胜与群众座谈、记民情日记的照片,分别在《中国妇女报》、《中国监察报》、《半月谈》上刊登,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黄其军
【发表于《山东青年报》 2001.07.06, 作者重新编辑整理于2017年9月2日(古历七月十二)】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