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乡土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木垒县坚持“选、引、育、用、留”全链条精准发力,延揽培育一支素质高、作风实、干劲足的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标准化”配备,夯实“选才”基础。打破地域身份局限,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组织带头人,推荐选拔致富能手、本土大学生、国家公职人员等47名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储才专项行动,将139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全部纳入后备干部库,动态管理406名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军”116名,逐步形成支部引领、能人带头的发展格局。从县直部门单位择优选派38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历练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派出46个单位206名干部进驻乡村振兴重点村、示范村和软弱涣散村,帮建组织、帮立项目、帮引资金、帮带产业、帮解难题,切实为乡村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能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30余家,指导各乡镇党委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等进行筛选、登记,促进乡土能人主动回乡干事创业、传播先进技术、兴办致富产业。
“全面化”挖掘,坚持“引才”导向。立足“三城三产业三基地”发展定位,树立“人才兴县”理念,做强人才引进,做实人才培养,做优人才项目,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三个类别实现乡土人才分类建档立卡。通过“拉网式”摸底、“地毯式”排查、“蹲守式”走访,收集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等人才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畅通乡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导687名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围绕各村发展需求,吸收 203名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结合县域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水利、金融等20个岗位,引进硕士研究生63名,提供人才交流平台,通过组织专家顾问座谈交流会、引进人才暖心聚心活动,引导专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专业化”培养,实施“育才”工程。坚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培养思路,围绕乡土人才的年龄、学历、技术需求等特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为乡土人才提供“菜单式”点课、“模块化”组课、“个性化”定课服务,变“小才”为“大才”、变“良才”为“优才”。依托“中心课堂、县乡党校、国学讲堂、技工学校”等优势资源,举办乡土人才“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培训班117场4256人次。采取村镇共建的模式建立人才培训基地3个,围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牛羊肉、乳制品加工等农村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举办专项特色产业培训班76期,精心培育乡土技术人才2200余人。
“创新化”管理,精准“用才”效能。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探索“乡土人才+农民”结对帮扶模式,出台《激励乡土人才干事创业若干措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用,不断留住用好各类人才,有效“用才”。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科学合理设置考评,灵活变通,能者用,不能着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断优化人才结构,让用人更精准,建立826人次乡土人才库,培育种植养殖类乡土人才490人,食品加工类乡土人才205人,手工艺品制造类乡土人才105人,科技类乡土人才26人。坚持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开展各类培训,建立用才新业态,以“党组织+人才”模式吸纳乡土人才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为乡土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专长搭建平台。
“精细化”服务,完善“留才”环境。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精细化水平。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标准化人才公寓、专家公寓140套,为高层次人才、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和招商引资企业高层次人才解决住房问题。注重聚智引才,建立健全专家人才体制机制。召开木垒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千名硕士进昌吉”引进人才、县级领导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等6个活动方案和管理办法,从政治、经济和荣誉等方面下功夫,为引才、育才、留才提供制度保障。凝聚关心关爱,营造爱才惜才氛围。设立“木垒河杰出贡献奖”,并给予评选者一次性5-30万元奖励,为7名荣获“木垒河杰出贡献奖”的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共计发放95万元奖励,以鼓励专家人才一直以来为木垒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激励专家人才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