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交流,本应是不同地区、部门之间打破信息壁垒、互学互鉴、协同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桥梁,是干部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推动事业进步的“取经之路”。然而,在现实中,这一良好的制度设计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逐渐偏离初衷,衍生出种种形式主义问题。纠治横向交流中的形式主义,让其回归“取真经、用真经”的本源,已成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升治理效能的迫切要求。
坚持需求导向,在“精准选题”上做文章,确保“出师有名”。 形式主义交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目的模糊、为交流而交流。任何横向交流活动的发起,都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工作深刻反思和精准把脉的基础上。应明确此次交流需要解决的具体核心问题、学习的关键经验,形成清晰的“问题清单”和“学习纲要”。在选择交流对象时,不能盲目追逐“网红”地区,而应优先考虑与发展阶段相似、资源禀赋相近、面临问题同构或产业链互补的地区和部门,增强经验的可借鉴性。审批环节要严格把关,对无明确目标、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学习交流坚决叫停,从源头上杜绝“凑数式”“观光式”交流,确保每一次“取经”都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强化过程管理,在“深度互动”上求突破,力戒“走马观花”。 交流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取经”的成色。要坚决摒弃“旁观者”心态和“接待秀”模式。交流双方都应秉持坦诚和务实的态度。学习方要主动深入一线开展“沉浸式”调研,多看“后院角落”,少看“门面盆景”,不仅要问“成功之道”,更要探“挫折之因”与“破局之法”,在思想的碰撞和深度的追问中把握经验的精髓。接待方则无需刻意“遮丑”,应真实展现工作全貌,既分享成功经验,也坦诚困难不足,使交流成为双向赋能、共同破题的过程。
健全长效机制,在“成果转化”上见实效,杜绝“束之高阁”。 “取经”的最终目的是“念好经”、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建立严格的成果转化与应用跟踪机制,形成“考察学习—分析研究—本土化方案—落地实践—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强化监督评估,将交流成果的落地见效作为衡量交流活动价值的最终标准,通过专题汇报、实地督查、群众评议等方式进行跟踪问效,对“只学习不转化”、“只感动不行动”的现象及时纠偏,对借机旅游、虚报成果等行为严肃问责,确保“他山之石”真正能“攻玉”。
纠治横向交流中的形式主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场关于作风建设、效能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我们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决剥除形式主义的外衣,让横向交流回归其互学互鉴、协同破题的初心,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务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