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报告解码:中国石油如何平衡利润与责任?

站在北京金融街中国石油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很难想象这家掌管着中国能源命脉的“巨无霸”,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2024年,中国石油交出了一份特别的“成绩单”——净利润1646.8亿元,连续三年创新高;与此同时,其《2024年度ESG报告》里的数据同样亮眼:国内天然气产量占比升至54.4%,新能源投资同比增21.7%,公益投入超7亿美元,惠及1000万人口。

“赚更多钱”和“做更多好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中国石油是如何同时实现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新疆油田的CCUS项目现场、走访西南油气田的乡村振兴点、对话参与ESG战略制定的核心团队,试图解码这家传统能源巨头的“责任密码”。

一、环境账本里的“利润密码”:当环保投入变成“省钱利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ESG(环境、社会、治理)是企业为了“面子”做的慈善,但中国石油的财报数据却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ESG投入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新能源业务为例,2024年中国石油新能源投资达217亿元,同比增长21.7%。这些钱花在了哪里?新疆的戈壁滩上,1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正在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甘肃的风电场里,智能风机正根据实时风速调整叶片角度;更关键的是,这些新能源项目不是“独立王国”,而是与传统油气业务形成了“互补共生”的生态。

在新疆油田,我们见到了CCUS(碳捕捉与封存)项目的负责人王强。他指着远处笼罩在薄雾中的“碳捕集塔”说:“我们每年能捕捉30万吨二氧化碳,其中20万吨注入地下封存,剩下的10万吨被制成化工原料。”过去,这里的油田开采会产生大量伴生气,以前只能直接燃烧(俗称“点天灯”),既浪费又污染;现在,这些伴生气被回收用于发电,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能满足油田自身30%的用电需求。“光这一项,每年就能省2亿元的燃料成本。”王强的账算得实在——环保投入不仅没亏,反而成了“省钱利器”。

这种“变废为宝”的逻辑,在中国石油的ESG实践中随处可见。长庆油田的“气田水处理系统”将原本要排放的采出水净化后回注地下,既避免了地下水污染,又补充了地层压力,让气井寿命延长了15%;吉林石化的“绿氢项目”用风电电解水制氢,替代传统的煤制氢,每吨成本虽高500元,但产品纯度高、杂质少,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还拿到了国际化工巨头的长期订单。

“ESG不是成本项,而是战略投资。”中国石油ESG办公室主任李华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当我们将环保要求转化为技术创新,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市场需求,利润和责任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二、社会价值的“造血”哲学:从“输血”到“成长”的乡村蜕变

如果说环境效益是ESG的“硬支撑”,那么社会价值则是更柔软的“暖底色”。2024年,中国石油的公益投入超7亿美元,但这些钱没有停留在“发红包”“建学校”的初级阶段,而是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教育+就业”的可持续帮扶路径。

在四川凉山州的美姑县,我们见到了“中国石油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负责人阿合木支。这里曾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区,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夏菜基地”。“以前村民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到2000元;现在种高山娃娃菜,中国石油帮我们建冷链、找销路,一亩地能挣8000元。”阿合木支翻开一本厚厚的账本,上面记着村民的收入变化——更重要的是,基地里80%的工人是本地村民,其中30多人是通过“石油工匠培训”从农民转型为技术工人的。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在云南、贵州、新疆等12个省区同步推进。中国石油的扶贫团队发现,单纯的物资捐赠解决不了贫困的根源,真正的改变需要“产业支撑+技能培训+市场连接”。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他们引入了“菌草种植+食用菌加工”的产业链,不仅让当地特产“东乡蘑菇”登上北上广的超市货架,还培养出了50多个“菌草种植能手”,这些人又回到村里带起了徒弟;在西藏那曲,他们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不仅解决了牧民的用电问题,多余的电力还能并入电网卖钱,牧民们开玩笑说:“太阳成了我们的‘第二牧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领域的投入。2024年,中国石油在“石油奖学金”“少年军校”等项目上的支出增长35%,但重点从“资助上学”转向了“职业规划”。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我们见到了“中国石油工匠班”的学生张磊。他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以前觉得“读书没用,不如早点打工”;现在,学校和企业联合开设了“智能油田运维”“新能源技术”等课程,企业工程师每周来上课,毕业就能直接进入中国石油的技术岗位。“我现在每月工资8000多,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寄钱。”张磊的话里带着骄傲——对他来说,教育不仅是“走出大山”,更是“掌握改变命运的能力”。

“社会责任的核心,是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地成长。”中国石油社会责任部副总经理陈芳说,“我们不希望村民永远等着‘输血’,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造血’。”

三、治理透明的“全球对话”:从“内部管理”到“价值共享”的跨越

当环境与社会价值逐渐释放,治理能力就成了支撑这一切的“隐形骨架”。对于中国石油这样的大型央企,治理透明曾经是个“老大难”问题——业务链条长、涉及利益方多,如何让投资者、公众看懂“央企的账本”?

2024年的ESG报告给出了答案:用“全球语言”讲“中国故事”。报告首次按照国际主流标准(GRI、SASB)编制,新增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TCFD)”专章,详细列出了碳排放、水资源使用、供应链管理等23项关键指标的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更让人意外的是,报告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投资者关切”板块,回应了“新能源转型是否影响短期利润”“海外项目如何应对地缘风险”等12个市场高频问题。

这种透明化不仅是对外的,更是对内的。在中国石油的“ESG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环境数据:新疆油田的CCUS项目每天注入多少碳、吉林石化的绿氢项目能耗多少、西南油气田的天然气泄漏率是多少……这些数据不仅对管理层开放,普通员工也能通过手机APP查看所在单位的ESG指标。“以前觉得ESG是‘领导的事’,现在发现和自己息息相关。”大庆油田的钻井工老周说,“我们队的能耗指标如果连续三个月超标,会影响绩效奖金;反之,超额完成还能拿奖励。”

治理透明的背后,是一套“全员参与”的机制。中国石油将ESG目标分解到31个省级分公司、5000多个基层站点,每个站点都有“ESG联络员”,负责收集一线员工的建议;每年举办“ESG创新大赛”,鼓励基层提出改进建议,2024年共有237项来自一线的“金点子”被采纳,其中“油田废水制砖”“加油站光伏屋顶”等项目已在全国推广。

“治理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参与’出来的。”中国石油董事会秘书徐文荣说,“当每个员工都成为ESG的践行者,企业的治理自然就透明了。”

结语:传统能源的未来,藏在ESG的细节里

站在“双碳”目标的倒计时节点上,传统能源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推动绿色转型;既要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石油的ESG实践证明: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协同共赢的应用题

当我们走进新疆油田的CCUS项目现场,看到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时泛起的白色雾气;当我们坐在西南山村的菌菇大棚里,听村民讲述收入翻倍的故事;当我们在克拉玛依的职业技术学院,看到年轻人眼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细节里藏着的,不仅是这家企业的成长密码,更是中国传统能源行业转型的希望。

或许正如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ESG报告致辞中说的:“ESG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不仅要为今天创造价值,更要为明天留下希望。”这或许就是“平衡利润与责任”的终极答案——当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社会的进步同频共振,所谓的“矛盾”,终将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