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的陷阱

翻看朋友圈,一条动态“无友不如己者”,初看未觉不对,此句出自《论语》。

杨伯峻先生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而南怀谨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

大多数都以为这是不同的观点,但细思,其实不然。

“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来自人的天性,来自自然法则的等价交换。所谓势均力敌的方面不一定同质,但必须互有价值。也就是两个人的交往,必定不能是负和博弈,更进一步,零和博弈的交往也不会长久。人类在交往过程中,等价交换是内外法则,他们交换的是社会形的商品:信息,地位,智慧,爱。从而达到朋友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

“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乍一看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是同一种阐释。“不可能不如自己”的结论,来自“所有的朋友”这个假设,假设不存在,结论不成立。

假设的中心名词是“朋友”,百科的解释是: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人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

有点长,但很符合科学。成为朋友,首先要有特定条件,这是市场,其次“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这是供求关系。所以,能称得上朋友的,已经是社会商品的交易双方,假设一定能推出结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你可能会说,你见过两个天差地别的人成为朋友,也见过两个相似的人关系寡淡的。其实,要么是市场失灵,两个人始终是负和博弈,要么是供求失衡,就像爱情里那句老话,你给了我你最大的苹果,可我想要的是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